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作者:    2025-10-23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

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


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续及延陵,继向驰声。沉沦漂流,优游上国。听音察微,智越众俊。通幽畅遐,明同圣哲。言偃昭烈于孔堂,员武迈功于诸侯。自秀伟相承,明德继踵,亦为不少。吴国初祚,雄俊尤盛。今日虽衰,未皆下华夏也。”

开设吴越地区的文化“道统”兴起于吴越俊士的自觉意识。这种“道统”大致具备三个层面:其一,吴越与齐鲁文化一贯,“太伯一季札一言偃”可称巽隅儒风,至今不下于华夏;其二,事功不外于德性而为其衍,功德相承,故伍子胥位列其中;其三,德立功迈,源于心性反朴而优游畅遐,故建树事功正本自无事归真。此三个层面,大抵筑起“自然一事功一德性”的三标向价值矩阵。一方面,三者浑然一体,遂能定心而明己;另一方面,随世异时移又各有偏重。后世浙学精神与浙江文化的演进,皆不出此三者所构成的张力网域,唯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陈布与彼此价值先后的列序,历代有别。

“名教”与“自然”之争:魏晋玄学问题意识的现实影射

浙学传统与浙江文化的首次定位旋即到来。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对峙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出于对北方新生政权统治的不适应,大量中原汉人南迁,且人数众多的中原士族与知识精英也规模化地参与其中,这是前所未有的。此次南迁的影响,人口、百工等外缘性输入尚居次席,首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时代性问题意识,借由知识精英的涌人而全面南植,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而吴越一夜之间竟成京枢,南北士族精英云集。因此,一方面是浙江区域文化的时代定位,直接映射出中国文化演进的主流;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在当时的运思,尤其深刻地烙印于浙江文化的谏往追来当中。


中原的思想时尚已迈入魏晋玄学阶段,文化运思聚焦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焦点,投射出时人在“干世进取”与“本真保全”之间游弋不定的精神矛盾,而制度的缺陷是其重要诱因。隋唐科举以前,无论东汉的征辟察举还是三国后的九品中正,遴选机制均基于乡闾清议而用“举荐”。清议的判断标准是一整套静态的儒家道德陈规与行为规范,称作“名教”。学者若志在干世,须附和清议的口味,为获得风评嘉许而奔竞。然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名教”成为连接“学”与“仕”的中介时,难免导致世人普遍性的心灵焦灼:意欲干世,必求于名教;而追逐名教,又易消解学以为己的自然直诚。一旦名重于生死,“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后汉书·党锢列传》成为共同体默认的潜意识,则孔子“名正”观所欲追认的道德律令的内在自觉,便异化为博取瞩目的外在干禄的工具,从而不必言德性自律,各种欺世盗名、矫情伪善便纷纷登场,更进一步异变出“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潜夫论·考绩》),“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始于尚贤却终于士族门阀的延揽私人与谋取私利。

真我与写实:吴越玄风“自然”观念的新气象

“名教”的目标无疑是“事功”,就此而言,魏晋“名教”与“自然”之争,实际又是“事功”与“自然”之争。文化精英正在尝试解答“为了追求事功而损害甚至放弃真我,这是否可被接受”这一问题。如果说,历史尚容许生活在三国中后期的王弼语势温和地提示“名教出于自然”,试图通过建构“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因果关联,既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名教”的合法性,又警惕当下“名教”的非自然性;那么到了嵇康之时,则二者已势同水火,唯唱“越名教而任自然”了。

魏晋风骨是一种挽回个体内在道德同一性的思想冲动与文化诉求。而追索内在道德同一性的过程,又伴随着“个体性”的历史重构。玄学延宕至东晋,“事功”与“自然”的对立固然已不似嵇康那般尖锐,然而从王弼发展至竹林七贤,认为“自然”较“事功”更为本然的价值趋向,非但未褪色,反因援吴越山水民情之陶洗而持续发酵。

这种趋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善守个体朴性真情的前提下兑现“自然”与“事功”的平衡,也

“真实的自处”。东晋时风引领者谢安的故事,颇能诠释这一点: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安妻,刘愦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晋书·谢安传》)


需注意,谢安性情的流露存在两面。恣意山水竞四十不仕,固然是其率性直接,但与之形影者,又不免仍有仕志公辅的期许存心。东晋俊士渐渐脱落西晋“自然”诉求的某种自我逼仄。竹林放讴,必欲卑“名教”以高“自然”,但一高一卑本身,亦有蹈入伪设而未必自然的嫌疑。竹林于“高”上得自然而于“卑”上失自然。如“自然”真为根本,则出入“名教”亦是“自然”,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自处之真,不在于固执仕与隐的任何一端,而在于务求事功与归本自然之间相互涵摄的始终自在与从容。与谢安类似,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出仕邀请时答道:“吾素无廊庙之宜。王丞相时欲内吾。吾誓不许。手迹犹存。非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也。若蒙驱使陇蜀。所不敢辞。所以然者。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以宣国家威德。”

居闲与任事,皆依“为己”与“为国”的时需不同,彼此转换略无犹疑。此种轻灵的气象,难见于阮、嵇。因之“名教”的诸多道德仪范,在王、谢之时,已充分内化自明,时人并不认其为自由个体之舒展的龌語。

第二,吴越山水为时人提供了纾解自我朴性真情的极好环境,得“真实的自处”的便利,游弋林泽的畅爽又延伸为“真实的待物”,以摹物的精确度来反衬自心自性的恬淡不惊,成为席卷浙江的审美意趣,谢灵运是其开宗。南朝时期,“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南朝延续东晋,山水人诗,陶谢并举。但与陶诗一贯“写意”的传统笔法迥异,谢灵运诗“尚巧似,而逸荡过之”,“情必极貌以写物”,破玄风寡淡,还原景物本有的声色之丽,故可称特重“写实”。

浙学“重实”的学风定向与品性养成

无论“真实的自处”抑或“真实的待物”均是“自然”在不同领域中的各自表达。所谓“自然”内则溯求自我的实意,自诚而明;外则顺求万物的实情,自明而诚。溯顺之间,一则脱不开以个体为价值之本,再则亦不外乎“务实”二字。史家常论魏晋尚清谈,重玄言而轻实业,此言固偏颇。既然以“复得返自然”为志的魏晋玄风,抟摇于国家个体与道德个体的内在分裂之间,那么它便已然超越了预设此两者为同一的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个体”便由传统之“人”,觅向更深处的“己”。对于尚未脱离宗法气氛的先秦族群而言,“个体”首先是“人”然后乃有“己”,“人”是“己”的注脚;然而对于宗法桎梏早已瓦解的魏晋人而言,“个体”首先应是“己”“己”方能言“人”。玄谈清议里的人物品评,就是此逻辑的体现。所以,对魏晋人来说,生活中首要的真实,乃是求得自然之“己”而非寻章摘句间谋求那些缺乏自我触感的“人”如若这一首要的真实不能澄清,所谓“事功”怕只不过是自己为物为他人所役使,而无从实现主体性的自我确立了。

所以,东晋“衣冠南渡”后的浙学思想与浙江文化,其实是在“自然”与“事功”的相互争抗、调适与会通中,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个体性”建构。这种“个体性”“自然”作为元价值,以托付个体对“己”的回溯与对“人”的反思,并在顺成“自我”的过程中,演化出根深蒂固的务实趣向;而“自然”与“事功”间的从容切换,也滋养着一种“内敛而果敢”的地域气质。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展到整个思想史,那么魏晋时期浙江的第一次文化定位及其文化性格的初步养成,其结果并非缺乏前因后果的昙花一现。如前所述,东汉王充已透露出“重实”的强烈倾向;逮至南宋永嘉之学兴起,则浙人的务实精神与果决担当,已在“道即现实”与还原“物知”的理论细节中彰显得特色鲜明。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柴可辅


最新推荐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入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

详情

【浙学与浙商】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

南北同爨:两汉至西晋的北人南迁在机器工业与国际市场分工形成之前,区域发展主要由人口与土地所驱动,前者提供劳动力,后者则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拓荒时代,土地并不成为问题,人口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东西皆概莫能外。秦汉一统后,江浙地区渐次勃兴,不仅文化加速融入中原,经济亦凸显后发优势,其动因即在于江浙人口的持续增长。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约140年时间,江南户数增加871837户,人口增加3303487口。同期全国总户口数,由于两汉之交的战争动荡,以及东汉时期异常频发的天灾,而处于净减状态。一增一减,江南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值也从西汉年间的8%,陡升至东汉时的17%(见表1)。表1两汉时期江南地区与全国人口变化对照表显而易见,自汉代起,全国人口重心已出现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及以南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东汉之后实际依然延续,甚至在三国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一度达到惊人的34%。江南人口爆发的原因很复杂,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社会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两晋之前的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后,江南多数时间只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民营经济繁荣的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一词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道金斯最早以“Meme”这一新的文化概念表达文化的复制与传递。近年来,“文化基因”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其基本概念指涉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要求文化在积累与再生产中纵向复制,并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与同时代社会主体的动态结合。此外,生物基因的独有特点和遗传属性使得“文化基因”带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因此,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构成逻辑,即是浙江特有的崇商传统与地域民本特质二者的互构与交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互证与结合中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范型。浙江崇商传统与浙江民本特质的互构与交融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民本”在“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强调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民本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基本反映其所处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归于人的价值目的,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主要表现为“欲望”“需求”“价值”等精神内容。浙江自古深受崇商文化影响,商业化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发达。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中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