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十五五” 规划与浙商高质量投资研讨会暨浙商研究院金融与价值投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作者:    2025-10-01






9月30日下午,在国庆、中秋双节临近之际,“十五五” 规划与浙商高质量投资研讨会暨浙商研究院金融与价值投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之江饭店会议厅隆重召开。活动汇聚政府相关部门代表、高校学者、金融投资领域企业家等多方嘉宾,共话 “十五五” 规划下浙商金融投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见证研究中心开启赋能浙商转型新征程。本次活动由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波主持。






揭牌启新篇:构建浙商金融投资专业服务体系







揭牌仪式上,浙江工商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教授率先致辞。他指出,当前 “十五五” 规划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金融与价值投资已成为浙商突破发展瓶颈、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关键。此次成立的金融与价值投资研究中心,不仅是浙商拥抱金融变革的新起点,更是浙江服务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他明确研究中心的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打造 “理论研究高地 + 智库咨询中心 + 社会服务平台”,助力浙商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构建 “政产学研用” 五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闭环;三是定期发布《浙商价值投资白皮书》,帮助浙商企业应对国际金融波动与市场风险。同时,他特别强调中心需兼具 “科学价值” 与 “智慧审美”,将中华传统文化如孙子兵法、道德经、阳明心学等与现代投资逻辑融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浙商特性的投资路径。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执行院长方霞教授随后表态,金融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 B + 学科优势,研究覆盖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绿色金融” 等前沿领域未来学院将全力整合学术团队与数据资源,与研究中心深度合作,推动金融投资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浙商发展提供坚实学科支撑。







浙商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宣读中心成立的文件。









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陈寿灿、浙江省政府参事(泰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郑勇军、浙江工商大学原教务处处长施建祥、吴波四位专家共同为 “浙商研究院金融与价值投资研究中心” 揭牌,标志着该中心正式启动运行。

聘贤聚合力:组建 “产学研用” 高端人才团队

为夯实研究中心的智力基础,活动现场同步举行人员聘任仪式。







陈寿灿院长首先为浙商研究院研究员颁发聘书:聘任方霞、施建祥、浙江价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洪雷、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院长朱颖为高级研究员;聘任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韩振文为研究员。









随后,陈寿灿院长为研究中心核心管理团队颁发聘书:任命施建祥教授为中心主任,洪雷董事长为执行主任。







施建祥主任接过聘书后,随即为 8 位来自企业与投资一线的专家颁发 “中心研究员” 聘书,他们分别是:杭州瑞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强赤华、杭州帮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源、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剑锋、江苏大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副院长顾国洪、恒联电气公司总经理杜中一、浙江价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俊之、浙江臻博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加习、君威资本管理合伙人钱真义。这支涵盖高校学者、企业高管、投资专家的多元化团队,为中心后续开展研究与服务提供了强劲人才动力。

研讨献良策:共探 “十五五” 浙商投资新路径

在 “十五五” 规划与浙商金融投资发展研讨会上,嘉宾们围绕 “政策导向、产业升级、投资实践、文化赋能” 四大维度展开深度交流,为浙商高质量投资贡献真知灼见。







浙江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姚君明结合侨联工作实际指出,侨资占浙江外资企业总量的 60%,但当前不少侨企面临 “二代不愿接班、企业濒临关停” 的困境。希望依托浙商研究院的智库优势,联合研究中心打造 “专家引领 + 实践赋能” 的侨企二代培养模式,同时推动侨企海外资源与浙商理论优势融合,结合 “一带一路” 倡议搭建跨境投资合作桥梁。







郑勇军教授从宏观经济视角切入,直指浙江发展的两大核心矛盾:一是 “硬科技短板”,二是 “消费动力不足”,他建议研究中心重点打造 “东方投资学”,既要结合中国制度、文化差异构建适配本土的投资分析体系,也要关注 “心力与心性” 研究 —— 投资成败的核心在于 “生命格局”,而非单纯的知识经验。







洪雷董事长结合自身 30 年投资经历,提出价值投资 “道法术器势” 五维框架:“道” 为东方哲学(老子、阳明心学),“法” 为战略原则(孙子兵法 “先胜后战”),“术” 为财务分析与护城河判断,“器” 为量化工具与 AI 技术,“势” 为经济周期与政策风口。他建议中心后续开展两大实践:一是推动上市公司产业对接,帮助企业寻找并购标的与业务合作机会;二是针对侨企二代设计 “东方哲学 + 优质企业参访” 培训,培养 “先做人、再投资” 的理念。







江苏大学顾国洪副院长以江苏 “三公里产业配套圈” 为例,建议浙江学习江苏 “政府主动对接 + 产业集群发展” 模式,推动浙商企业与硬科技项目深度结合。







恒联电气总经理杜中一则指出浙江中小企业 “基础技术应用不足二代接班意愿弱” 的问题,分享自身 “跟政策、选垄断性技术企业” 的投资逻辑 —— 如投资广东线路板企业、新疆供气企业均实现收益翻倍。







浙商研究院研究员、浙商书院执行院长何晓威认为浙商应,锚定政策红利,激活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基因,打造差异化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力,她建议智库研究机构持续追踪政策动态,提升政策解读深度,为浙商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参考和更有力的支撑。

此外,量化投资领域嘉宾澄清 “量化投资 = 趋势投资” 的误区,提出通过 “基本面因子(企业业绩、估值)+ 量价因子” 构建模型,可实现价值投资的数字化转型(如某大蓝筹指数增强基金 2022 年起满仓运行,年化收益 40% 且无年度亏损);文化赋能领域代表建议浙江借鉴深圳公务员必修《科学无尽的前沿》的做法,推动 “政策 + 金融 + 科学” 思维融合,同时以阳明心学、稻盛商道等 “东方商道” 增强二代企业家心力。


总结明方向:打造金融与价值投资共同体

陈寿灿院长在总结环节强调,本次活动达成三大核心共识:一是明确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量化投资、主观投资均属价值投资范畴,需统一 “理论 + 实践” 认知;二是确定中心 “多方联动” 运行框架 —— 整合浙商研究院、金融学院、企业、侨联等资源,以 “学术研究 + 实务服务 + 人才培养” 为核心;三是提出打造 “金融与价值投资共同体” 的愿景,涵盖学术共同体(理论研究)、投资共同体(项目对接)、成功共同体(企业与投资者共赢)。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 “十五五” 时期浙商高质量投资搭建了跨领域交流平台,更通过研究中心的成立完善了浙商研究的专业体系。未来,浙商研究院将以金融与价值投资研究中心为依托,持续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为浙商群体提供精准的研究支持与决策参考,助力浙江民营经济在 “十五五” 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浙商力量。






最新推荐

陈寿灿出席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10月12日,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作为宁波市社科界重大学术活动,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发梨洲先生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姚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出席会议并讲话,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会长董朝晖致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溯源与浙江意义”的主旨报告。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工商皆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末”问题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古代中国由“农本抑商”迈向“农商皆本”的政治思想转向。自先秦“义利之辨”发轫,中华文明围绕农与工、商关系,逐步完成由“重本轻末”向“农商皆本”的观念演进。春秋时期,管仲“轻重之术”彰显“藏富于民”的治理旨趣;两汉《盐铁论》之辩,使工商业持续进入“富国强兵”的政策视野;唐宋以降,商品经济的“流通-信用-法度”秩序臻于稳固,票号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人文风貌的崇商特质

自古以来,浙地商业风俗兴盛。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岁时、礼仪、娱乐、饮食等风俗活动丰富,深刻反映出浙地新兴市民商人的生活旨趣;浙地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宁波、舟山等港口贸易业、渔盐业发达,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培育了浙地人民勇敢、勤劳、开放的精神特质;浙地手工业种类繁多,龙泉宝剑、哥窑青瓷、东阳木雕等精湛工艺映衬出浙地人民精致、创新、格物的人文特质。浙地丰富多元的商业活动源于浙地人民崇商重教、通商惠工的文化倾向。以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家风家训、浙江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浙地商业乡俗文化,以治生、理财和制用为纲,深刻反映了浙地深厚的崇商民俗风貌。其一,讲求诚信、务实、开放的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商人自浙地生发,以血缘宗族和地缘乡谊为纽带,在客居地建立同乡会馆、公所等商人团体。浙江商帮种类繁盛,商帮文化丰富。自南孔入衢,儒学深刻塑造浙江商帮文化“亦儒亦商”的身份特征。在儒学影响下,浙江商帮具备“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品格,并在浙学涵养下带有“道由天定,事在人为”的乐观商人取向。以“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南浔商帮”为代表的浙江商帮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民国时期的文献《龙游县志·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文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广受学界关注,并引发了对于经济增长背后文化基因的规范分析研究。斯波劳雷和瓦克齐亚格通过双边模型对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距离进行观测,认为以信念、惯例、习性、风俗等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基因距离差异能够促进或阻滞技术扩散,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学者如赵子乐、林建浩、刘蓝予等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基因理论,论证本土传统文化基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高地,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财政的高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较之其他省份具备密度高、规模大、实力强、分布均衡的发展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浙江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已超过1300户,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1.6%的出口、87.5%的就业,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各地、县(市区)民营经济模式、产业发展皆具特色。因此,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基因,阐明其经济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