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喜讯 | 浙商研究院入选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

作者:    2025-09-19

近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 2024 年度全国影响力建设(培育)智库遴选结果的通知》(浙社科办〔202548 号),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凭借深厚的研究积累、卓越的咨政服务能力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功入选2024 年度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位列15 家入选单位前茅

浙商研究院是以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 和浙商博物馆为基础组建的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自 2018 年被认定为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以来,始终以 传承浙商文化、服务浙商发展、引领浙商未来” 为宗旨,构建起 三位一体 五大中心” 的特色组织架构。三位一体” 即整合多学科优势的浙商研究院智库、展现浙商发展历程的浙商博物馆、传承浙商智慧的浙商书院,三者协同发力,形成研究、展示、传习的完整闭环;五大中心” 则是与嘉善、宁海、临海、龙游、杭州等地合作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深度嵌入地方发展实践,为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研究院汇聚了以浙江工商大学原校长、浙江省咨询委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陈寿灿教授为首席专家,含国家青年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等在内的 位国家级人才,以及 25 位领域骨干组成的核心团队,打造了专兼职结合、跨学科融合的研究队伍,成为省内浙商理论与智库研究的人才高地。


近年来,研究院聚焦文化浙商、制度浙商、创新浙商、全球浙商、数智浙商、平安浙商六大领域,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形成鲜明的智库品牌优势。


在政策影响力方面,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 155 件,其中《关于深化完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 浙江模式” 试点的建议》获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纳入相关政策制定;深度参与《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立法工作,为浙江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专业支撑。



在学术与社会影响力上,研究院打造了五大核心品牌:连续年发布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指数,相关成果获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 “CTTI 智库研究精品成果” 一等奖;编纂《浙商通志》,全谱系梳理浙商发展脉络,引领全国商帮研究;连续届举办中国商业伦理大会、承办届世界浙商大会浙商文化论坛,成为全国商业伦理研究与浙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成的浙商成长典型案例库” 累计入库中国管理案例中心案例 119 篇,位列全国第八,其中 33 篇入选百优案例。此外,浙商博物馆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参观超 1.2 万人次,成为传播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影响力领域,研究院积极嵌入国际化赛道,主办承办国际会议,发表 SSCI/SCI 论文;依托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平台,为海外华侨开展浙商文化培训,开发 50 集《中国商道》系列讲座,覆盖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侨胞群体;与法国《欧洲时报》、意大利《侨网》等海外华文媒体合作,为全球华商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浙商品牌 走出去


此次入选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既是对研究院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下一步,浙商研究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一体两翼”“多元一体” 研究机制,聚焦国家和浙江重大战略部署,在营商环境优化、民企共同富裕、浙商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持续发力,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高端专业智库,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更多 浙商智慧” 与 浙商方案


最新推荐

陈寿灿出席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10月12日,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作为宁波市社科界重大学术活动,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发梨洲先生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姚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出席会议并讲话,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会长董朝晖致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溯源与浙江意义”的主旨报告。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工商皆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末”问题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古代中国由“农本抑商”迈向“农商皆本”的政治思想转向。自先秦“义利之辨”发轫,中华文明围绕农与工、商关系,逐步完成由“重本轻末”向“农商皆本”的观念演进。春秋时期,管仲“轻重之术”彰显“藏富于民”的治理旨趣;两汉《盐铁论》之辩,使工商业持续进入“富国强兵”的政策视野;唐宋以降,商品经济的“流通-信用-法度”秩序臻于稳固,票号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人文风貌的崇商特质

自古以来,浙地商业风俗兴盛。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岁时、礼仪、娱乐、饮食等风俗活动丰富,深刻反映出浙地新兴市民商人的生活旨趣;浙地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宁波、舟山等港口贸易业、渔盐业发达,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培育了浙地人民勇敢、勤劳、开放的精神特质;浙地手工业种类繁多,龙泉宝剑、哥窑青瓷、东阳木雕等精湛工艺映衬出浙地人民精致、创新、格物的人文特质。浙地丰富多元的商业活动源于浙地人民崇商重教、通商惠工的文化倾向。以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家风家训、浙江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浙地商业乡俗文化,以治生、理财和制用为纲,深刻反映了浙地深厚的崇商民俗风貌。其一,讲求诚信、务实、开放的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商人自浙地生发,以血缘宗族和地缘乡谊为纽带,在客居地建立同乡会馆、公所等商人团体。浙江商帮种类繁盛,商帮文化丰富。自南孔入衢,儒学深刻塑造浙江商帮文化“亦儒亦商”的身份特征。在儒学影响下,浙江商帮具备“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品格,并在浙学涵养下带有“道由天定,事在人为”的乐观商人取向。以“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南浔商帮”为代表的浙江商帮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民国时期的文献《龙游县志·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文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广受学界关注,并引发了对于经济增长背后文化基因的规范分析研究。斯波劳雷和瓦克齐亚格通过双边模型对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距离进行观测,认为以信念、惯例、习性、风俗等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基因距离差异能够促进或阻滞技术扩散,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学者如赵子乐、林建浩、刘蓝予等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基因理论,论证本土传统文化基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高地,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财政的高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较之其他省份具备密度高、规模大、实力强、分布均衡的发展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浙江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已超过1300户,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1.6%的出口、87.5%的就业,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各地、县(市区)民营经济模式、产业发展皆具特色。因此,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基因,阐明其经济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