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的专著《浙学传统与浙商精神》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全书共15.8万字,分“文化与经济”“浙江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宋以降浙学传统的成型”“浙商的兴起与发展”“浙商精神的内涵与演进”六章,以独到的学理眼光与深邃的文化自觉,系统梳理了浙学的思想渊源、精神特质及其与浙商文化的内在关联,揭示了“学术—精神—实践”三位一体的演进逻辑,为理解浙江的发展经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智识资源。
【章节目录】
【内容简介】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标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浙商崛起的历程写照,同时也是浙江文化传统的实践展开。浙学与浙商的关联,本质上是人文精神与市场逻辑的深度融合。以浙学为代表的浙江文化传统,为浙江民营经济提供了文化根基与价值导向,而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又反身激活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突破了传统“文化史—经济史”割裂的研究路径,将“浙学”与“浙商”置于统一的价值框架与理论逻辑中加以考察。本书强调,浙学不是纯粹的历史遗产,而是一种可转化的文化资源。浙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浙学价值观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再生产与当代表达。
基于此,本书的核心观点围绕“同源性”“伦理性”“转化性”“时代性”四个关键词予以展开:
其一,“同源性”。浙学与浙商并非两套割裂体系,而是根植于共同文化土壤的学术与实践分支。浙学为道、浙商为器,道器合一,构成浙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精神根基。
其二,“伦理性”。浙学的“良知、公义”与浙商的“诚信、担当”在价值维度上融汇贯通,孕育出现代商业伦理的重要基因,使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学理与实践层面实现深度共鸣。
其三,“转化性”。浙商精神并非凭空生成,而是浙学思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当代表达与实践转化。浙学提供文化身份与精神资源,浙商则在市场经济中将之转化为行动逻辑,从而推动浙江在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其四,“时代性”。在“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国家战略语境中,浙学—浙商的互动逻辑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前列提供了精神支撑,并为全国发展贡献了可资借鉴的“浙江经验”。
据此,藉由“文化—经济”的一般关系,本书不仅实现了对浙学与浙商关系的系统化阐释,也为理解“浙江经验”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浙学”与“浙商”互为因果、互为支撑,共同构成浙江社会发展最为独特的精神图景。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视角融合,凸显“文化—经济”逻辑。在学术层面,本书超越了单一的历史叙述与文化追溯,不再将浙学局限于思想史的范畴,也不再将浙商仅仅理解为经济现象,而是从“文化—经济”的双重维度建构整体性视角。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比较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也为商业伦理学、企业经营学等新兴学科提供了坚实支点。
其二,古今互证,贯通传统与现代资源。本书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指出浙商精神的形成,正是浙学理念在市场逻辑中的现实化呈现。无论是“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探索,还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推进,亦或“数字化改革”的前沿实践,其背后都闪现着浙学精神的恒久印记。
其三,守正创新,回应时代与发展需要。本书既是对浙商发展的学术化阐释,也是对“浙江经验”的理论升华。通过揭示“浙学—浙商”的互动逻辑,本书为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供了文化密码,更为全国范围内的民营经济发展贡献了思想借鉴。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撑,恰恰彰显了浙江作为“重要窗口”的独特价值。
《浙学传统与浙商精神》由浙商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等撰,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3年度委托课题“浙江民营经济的文化基因研究”与浙江省统一战线智库、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专项委托课题“浙商经济的文化探源研究”的资助成果。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书以学理之严与实践之真,贯通“文化—经济”的双向逻辑——既以浙学照亮浙商,也以浙商映证浙学。其不仅为企业治理与区域发展提供可用之学,亦为价值共识与公共叙事奠定可行之策。愿与读者同心同行,于历史纹理中汲取前行的确定性,在现实场景中把握改革的可操作性,使“知行合一”的精神化为浙江经验的持久动能,并转化为更大范围可共享的公共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