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浙商·大智库 | 陈寿灿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作者:    2025-07-03

杭州“六小龙” 引发全社会“高校教授办企业” 的热议。72日,《浙江日报》第七版刊登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教授的文章《高校教授办企业具有独特优势与显著成效》。陈寿灿指出,这一现象有深厚历史脉络,从“学而优则贾” 到近代 “实业救国”,再到政策逐步明确支持,高校与产业的联结不断深化。浙江早有探索,“浙大系” 等彰显成效。教授办企业有三重优势:科技为企业注入核心竞争力,市场反哺教学科研优化,实践助力师生成长。这是科技赋能经济的重要路径,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也需正视挑战,需多方合力构建规范生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文如下:


高校教授办企业
具有独特优势与显著成效

陈寿灿

  今年初,杭州六小龙成为热议焦点,其中创始人超过半数毕业于浙江省内高校,有三位来自浙江大学。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更在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六小龙的硬核科创背景,引起社会各界关于高校教科人一体、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及高校教授办企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学而优则仕的儒学传统。榆次常氏等晋商家族率先提出学而优则贾,并奉为家训。鸦片战争后,张謇等近代思想家号召上层知识分子实业救国,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开始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具有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政治任务,校内工厂、农场、林场成为校办企业的萌芽。改革开放后,1982年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发布《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兼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凡中、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的同意,可以接受外单位的临时聘请,首次为大学教授参与经济活动开闸放水。

  与此同时,校办企业呈爆发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事实上由大学教师负责的企业,在社会上掀起了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浪潮,高校技术优势弥补企业研发短板的独特价值彰显。不过,当时教授兼职主要以校办企业为载体,脱离校办体系的全职创业被称为下海,往往需要放弃教职。

21世纪以来,国家鼓励高校教授办企业的相关政策愈发明朗,相关政策陆续发布。尤其是202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从法律层面激发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浙江在鼓励支持高校教授办企业方面也早有尝试。早在2001年,浙江大学便发布《浙江大学教职工和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规定学校在职教职工可以依法在大学科技园内申请创办科技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专职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2019年,浙江省委组织部、人社厅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试行)》,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在职创办企业。得益于浙江省领先的政策与营商环境,浙大系成为省内广为人知的创业新四军之一。

  毫无疑问,高校教授办企业具有独特优势与显著成效。

  一是科技推动企业发展。有别于传统企业,教授团队所掌握的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有望成为产品研发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激励其科研创新。同时,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教授自身学术声誉及高校品牌效应,也有利于吸引投资、合作。

  二是市场赋能教学科研。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往往滞后于技术变革,而教授一线参与商业活动可将市场前沿需求直接导入教学科研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从静态知识库转向动态问题集,倒逼科研选题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三是实践助力师生成长。对高校师生而言,真实产业环境的浸入式参与、学习,将使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显著提升技术理解力与系统思维能力,弥合传统教育中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的断层,推动形成师生间代际学习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做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文章。

  诚然,高校教授作为创业者,站在学术界与工商界的第一线,是科技赋能经济的先行者,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与价值重构,推动高校教授创业从自发探索走向规范发展,不仅能够释放高校的创新活力,更将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教授创业成功与否,也面临能否确保教学和学术研究质量、能否平衡商业与社会效益、传统教师考核体系能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等挑战。

  因此,保障高校教授办企业的有序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形成治理合力,在尊重学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包容创新、规范有序的学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科技成果有效培育转化,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浙商研究院院长)


最新推荐

陈寿灿出席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10月12日,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作为宁波市社科界重大学术活动,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发梨洲先生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姚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出席会议并讲话,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会长董朝晖致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溯源与浙江意义”的主旨报告。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工商皆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末”问题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古代中国由“农本抑商”迈向“农商皆本”的政治思想转向。自先秦“义利之辨”发轫,中华文明围绕农与工、商关系,逐步完成由“重本轻末”向“农商皆本”的观念演进。春秋时期,管仲“轻重之术”彰显“藏富于民”的治理旨趣;两汉《盐铁论》之辩,使工商业持续进入“富国强兵”的政策视野;唐宋以降,商品经济的“流通-信用-法度”秩序臻于稳固,票号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人文风貌的崇商特质

自古以来,浙地商业风俗兴盛。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岁时、礼仪、娱乐、饮食等风俗活动丰富,深刻反映出浙地新兴市民商人的生活旨趣;浙地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宁波、舟山等港口贸易业、渔盐业发达,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培育了浙地人民勇敢、勤劳、开放的精神特质;浙地手工业种类繁多,龙泉宝剑、哥窑青瓷、东阳木雕等精湛工艺映衬出浙地人民精致、创新、格物的人文特质。浙地丰富多元的商业活动源于浙地人民崇商重教、通商惠工的文化倾向。以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家风家训、浙江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浙地商业乡俗文化,以治生、理财和制用为纲,深刻反映了浙地深厚的崇商民俗风貌。其一,讲求诚信、务实、开放的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商人自浙地生发,以血缘宗族和地缘乡谊为纽带,在客居地建立同乡会馆、公所等商人团体。浙江商帮种类繁盛,商帮文化丰富。自南孔入衢,儒学深刻塑造浙江商帮文化“亦儒亦商”的身份特征。在儒学影响下,浙江商帮具备“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品格,并在浙学涵养下带有“道由天定,事在人为”的乐观商人取向。以“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南浔商帮”为代表的浙江商帮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民国时期的文献《龙游县志·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文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广受学界关注,并引发了对于经济增长背后文化基因的规范分析研究。斯波劳雷和瓦克齐亚格通过双边模型对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距离进行观测,认为以信念、惯例、习性、风俗等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基因距离差异能够促进或阻滞技术扩散,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学者如赵子乐、林建浩、刘蓝予等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基因理论,论证本土传统文化基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高地,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财政的高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较之其他省份具备密度高、规模大、实力强、分布均衡的发展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浙江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已超过1300户,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1.6%的出口、87.5%的就业,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各地、县(市区)民营经济模式、产业发展皆具特色。因此,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基因,阐明其经济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