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由江西财经大学主办,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25)中国管理学派论坛暨第三届企业儒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围绕“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企业应用”主题,深入探索中国管理学派建设与企业儒学发展。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本次大会并发表主旨报告。
会上,陈寿灿教授受邀作题为《王阳明“良知恒照”说的管理学意义》的学术报告。陈寿灿教授首先以“良知恒照”说在阳明心学中的主要反映为切入,基于《答陆原静书》、《门人黄省曾录》、《门人陆澄录》等文献来源界定“良知恒照”说的哲学基础与思想内涵。其中,在《答陆原静书》(1524年)中,王阳明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此句首次将“恒照”与“良知”本体直接关联,阐明了“良知”作为先天具备的内在明觉状态;在《门人黄省曾录》中,王阳明认为:“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以“日”为喻象,强调“良知”不受外界限制的普照功能,以及不经意间便对万物施以照察的特性;在《门人陆澄录》中,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其中,“明镜”象征圣人未被私欲遮蔽的本然之心。“心镜”之说,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格物”本质,从实践层面延伸了“良知恒照”的内涵。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陈寿灿教授认为,通过“良知恒照”的本明性、自主性、至善性,阳明心学构建起了以“良知”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在儒学内部开创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实践哲学范式。其理论意涵具体表现在:
其一,良知是本体,恒照是良知的存在方式。“良知恒照”具有“本明性”,即良知作为本体具有内在的澄明性与自足性。王阳明认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答陆原静书》)因此,“良知”不是后天习得的经验知识,而是先验的本体,如明镜般无染,如日月般恒照。“良知恒照”的本明性突破了程朱理学“理在物中”的认知桎梏,将本体从外在于心的“天理”收归于主体内在的“心体”,实现了从“向外求理”到“反观内照”的本体论革命。
其二,良知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恒照是本体与工夫统一的机理。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并非外铄之功,而是“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答顾东桥书》)。在此,王阳明将人的实践视作是“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并突出了“良知恒照”的自主性。在阳明看来,“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门下陈九川录》)若强分内外,则陷入“支离之病”。因此,工夫并非对良知的改造,而是去除私欲遮蔽以复归本明,通过“事上磨练”实现“知行合一”。由此可见,真正的工夫始终以“恒照”为能动性,在动静一体中实现道德践履。
其三,良知是本体,良知恒照是价值的复归。在价值论层面,“良知恒照”说指向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徐爱录》)在此处,达到至善只在于内心的修为,而修为的精进还要体现在事与物上,以至于“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答顾东桥书》)、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节庵方公墓表》)。“良知”藉由“恒照”,将个体良知扩展至“万物一体之仁”的宇宙关怀,由此超越阶级差异成为普遍的人性根基,进而形成“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相统一的至圣之境。
对此,陈寿灿教授认为,纵观阳明一生行状,始于格物穷理,终于明心见性。阳明所到之处,未尝一事不学问;所思学问,未尝一念离事功。因此,一心一念,必生于事物,万事万物,又皆是心念所致。所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业者无不尽其心,以“有益于生人之道”。由此,“良知恒照”说打通了阳明心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内在关联。明乎“良知恒照”,现代管理学便有了具体的建构路径,其要旨即体现在异业同道、体用不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
其一,异业同道,“道”是管理本体价值。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异业同道。此处的“道”便是良知,“致良知”便是“良知恒照”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在“管理为何”的本体追问中,良知之“道”成为管理存在的根本。企业“立业”即应当立足于良知之“道”的原则,以“良知日用”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
其二,体用不二,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动态智慧。陈寿灿教授认为,一切管理都要处理好对象性关系。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即良知之道“体”与外在日“用”不可分割。“体用不二”以一种动态平衡的实践智慧,启示管理学理论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加以磨练和验证,引导管理者在“事上磨练”中修正和完善管理方式,不断自省、追求内在;在管理决策、运营中内外贯通、体用一致,不断完善管理目标和管理价值的实现方式。
其三,自我管理是管理学思想的最高境界。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便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地之所以恒久不已,即在于吾性“良知”的流行不息。因此,“自我管理”是唤醒主体的心中本有的道德直觉与觉知能力,即时刻“省察克治之功”,以至于“遇父知孝,遇兄知悌”,在道德自觉约束、专注知行合一、内在持续精进中将“商”与“道”融为一事,实现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和谐的互动与平衡。以“良知恒照”参悟自我管理,这是管理者事业生命与天地合一的永恒之光。人人实现自我管理,则是治理与管理的解放与自由的实现。
吾心自有光明月,山河大地拥清辉。陈寿灿教授表示,商通古今、商通四海、商亦有道。以“良知恒照”为代表的东方哲学表达,超越了西方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局限,形成了兼具东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商业文明的“东方商道”,使商人通体明净而情性怡然,泰然处世而意志弥坚。“良知恒照”说正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重构现代管理学范式,托举起市场对商业伦理、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期待。面向未来,光自东方来,中国管理学前景广阔!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涂言豪、郑海山、曹满,硕士研究生徐智豪、周徐源等一同参加会议。本届会议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专业论文,并分设平行论坛、博士生论坛、期刊论坛、企业家论坛等专题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学者、企业代表与会讨论。其中,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涂言豪所撰写的论文《东方商道: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范式》被会议录用,并作分论坛主题宣讲。
(西郊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主持报告会并向陈寿灿教授颁感谢状)
近年来,由陈寿灿教授所带领的浙商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优化与创新中国商业伦理范式,探究中国商业的文化之源、精神之核和价值之本。应当看到,阳明心学之于东方商道的培育与建构,将为中国式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创造性运用儒学治理思想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