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我院成果“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产业的 影响与对策研究”获得浙江省政府领导批示

作者:    2020-04-17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教授,浙商研究院研究员余骁博士完成的《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政府领导批示。该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剖析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产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1、针对境外上游投入断供风险:

(1)建立疫情-产业风险预警机制,列出“问题-解决”清单,早发现早解决,尽量降低境外上游供应链断裂所带来的影响;

(2)充分发挥行业商会或行业联盟作用,积极搜寻匹配境内外可供替代的投入品,形成跨区协调联动生产机制,确保产品生产供应的有序开展;

(3)支持鼓励企业对关键投入的自主研发生产。

2、针对下游外贸订单受阻风险:

(1)坚定不移提振内需以实现出口订单内向转化,充分发挥大国大市场作用,积极提振内需以对冲境外需求可能的下滑,尽量避免复工复产企业又要遭受到出口目的地因疫情蔓延导致需求萎缩带来的二次冲击;

(2)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转产生产;(3)继续推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助力企业寻求外贸订单新增长点;

(4)打出防疫国际援助组合拳,奏响浙江制造品牌之歌。在既有国际友好城市框架下积极开展防疫经验分享、线上智慧诊断、防疫物资捐赠等措施,重点保障防疫物资出口效率,切实提升浙江制造业国际影响力以维持甚至逆势增进境外需求,巩固全球产业链安全。

3、针对境外生产性服务投入萎缩风险:

(1)对我省高外资依赖度服务领域中的外商投资与项目实施“一事一议”,并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2)加快落实服务业外资开放政策,着力改善地方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中性竞争。

(3)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鼓励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云服务”技术水平与服务器承载能力,大力推进“云洽谈”、“云签约”等云上招商模式,提升疫情期间对外招商推介力度。


最新推荐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入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

详情

【浙学与浙商】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

南北同爨:两汉至西晋的北人南迁在机器工业与国际市场分工形成之前,区域发展主要由人口与土地所驱动,前者提供劳动力,后者则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拓荒时代,土地并不成为问题,人口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东西皆概莫能外。秦汉一统后,江浙地区渐次勃兴,不仅文化加速融入中原,经济亦凸显后发优势,其动因即在于江浙人口的持续增长。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约140年时间,江南户数增加871837户,人口增加3303487口。同期全国总户口数,由于两汉之交的战争动荡,以及东汉时期异常频发的天灾,而处于净减状态。一增一减,江南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值也从西汉年间的8%,陡升至东汉时的17%(见表1)。表1两汉时期江南地区与全国人口变化对照表显而易见,自汉代起,全国人口重心已出现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及以南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东汉之后实际依然延续,甚至在三国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一度达到惊人的34%。江南人口爆发的原因很复杂,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社会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两晋之前的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后,江南多数时间只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民营经济繁荣的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一词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道金斯最早以“Meme”这一新的文化概念表达文化的复制与传递。近年来,“文化基因”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其基本概念指涉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要求文化在积累与再生产中纵向复制,并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与同时代社会主体的动态结合。此外,生物基因的独有特点和遗传属性使得“文化基因”带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因此,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构成逻辑,即是浙江特有的崇商传统与地域民本特质二者的互构与交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互证与结合中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范型。浙江崇商传统与浙江民本特质的互构与交融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民本”在“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强调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民本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基本反映其所处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归于人的价值目的,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主要表现为“欲望”“需求”“价值”等精神内容。浙江自古深受崇商文化影响,商业化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发达。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中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