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杨轶清:怎么看这些浙商大企业倒下?

作者:    2019-12-15

浙商素以务实稳健,生命力强,失败率低著称。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浙商群体,上规模企业破产倒闭的不多,企业家个人违法违纪被处理的更少。但去年以来,浙商经营陷入困境及至破产倒闭的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资深企业家掌舵的知名企业。包括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数百亿的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已经屈指难数。这个现象,引起很多关心浙商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包括部分知名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是不用回避的事实。但近年来所谓的浙商败局,一定程度上是被放大了。无论整体实力还是标杆人物,浙商都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第一商帮。这就好比明星,浙商群体格外受到关注。尤其是多年来总体稳健安全,较少负面事件的浙商,去年来集中出现多例规模较大的资金链危机,企业负责人又知名度较高,因而舆论关注持续不退。今日头条上对绍兴义乌宁波那四五家深陷债务危机的知名企业,几乎天天有自媒体文章,或者标题耸人听闻,或者翻来覆去炒冷饭。

短时期内这么多家四五百亿级知名企业倒下,是浙江企业界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但这个并非我们的基本面。中国经济发展有韧性,这其中浙江经济的韧性更强,因为浙商的韧劲和企业家精神更突出。今年的世界500强,5家浙江企业上榜,新增2家,其中4家为民企,而且排名大幅上升。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在大家印象中是水深火热又四处暴雷,但浙股日子难过的不算多。2019年三季报,浙江450家A股上市公司,亏损的只有35家,盈利面超过92%。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也居全国前列。代表新技术和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杭州上榜21家,仅次于北京上海,超过深圳广州居全国第三。

尽管浙江经济基本面依然处于全国绩优水平,但这些大企业的崩盘,却足以令我们警惕,需要我们正视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浙商自身的软肋和短板。

我们常说浙商是“逐水草而居的骆驼”,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商。第一代浙商大多出身草根,务实勤奋,吃苦耐劳,商机意识敏锐,行动力强。大多数浙商创业的初心就是为了生活富裕,在完成原始积累、实现财务自由之后,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找到新的驱动力和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宏观经济形势,短期内很难出现趋势性回暖。熬一熬,恐怕熬不过去。继续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老鞋走新路,恐怕还会遭遇困难,甚至生存危机。

企业作为个体无力改变大环境,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和路径,才有可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其一,戒掉对规模的追求。首富情结也许不是浙商的普遍追求,但龙头地位却是他们的心病。我曾经听一位百强县的十强企业负责人说,我并不追求哪怕县里的首富地位,但我希望做到县里前三强,最好是行业全国第一。这是企业上规模之后很普遍的心态。在现实中,规模意味着更多的资金、资源、荣誉等,但并不意味着抗风险能力。我们现在的各种500强排行榜,排名依据就是营业收入,本质上还是500大。做大和做强并不矛盾,但先做大再做强,到最后很可能“做没了”;先做强再做大,才有可能真正做大。规模取向,热衷并购,外延式扩张,把冲百亿、冲千亿,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外部形势趋紧,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积累的风险和内部管理的短板就有可能爆发为危机。

其二,不依赖短线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其结果是短期行为。比如都知道研发很重要,但在现实取舍时资源往往都倾斜到营销上。所有的企业家都痛感人才的重要,但真到确定待遇时很难不肉痛,因为我们观念上能够把人才当资本,但还是习惯把薪酬作为即期成本。持续重视人才、研发、战略、文化、品牌等长线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其三,面对诱惑增强定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往往始于激进的战略。很多倒闭企业负责人事后反思,为什么当初杠杆放得这么长?当初流动性宽松,贷款、发债很容易,银行行长还送钱上门,上市公司股份还可以质押。等各个融资渠道用足,发现债务大山已经摇摇欲坠。面对诱惑,我们需要定力,这是避免犯错误的关键。

此外,企业面临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换代等市场环境,热点年年在变。不关注变化,始终呆在原地不动,你是保守主义者;始终在追逐热点,你是机会主义者。把握好机遇和风险之间的尺度,正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这些年出问题的大企业,产业上大部分是典型的多元化。机会导向的结果是不聚焦主业;主业不强导致企业热衷寻求新行业,其结果是恶性循环。对于身处困境的企业来说,该处置的资产或业务,迟卖不如早卖,侥幸等别人来救,不如果断自救。


最新推荐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入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

详情

【浙学与浙商】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

南北同爨:两汉至西晋的北人南迁在机器工业与国际市场分工形成之前,区域发展主要由人口与土地所驱动,前者提供劳动力,后者则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拓荒时代,土地并不成为问题,人口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东西皆概莫能外。秦汉一统后,江浙地区渐次勃兴,不仅文化加速融入中原,经济亦凸显后发优势,其动因即在于江浙人口的持续增长。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约140年时间,江南户数增加871837户,人口增加3303487口。同期全国总户口数,由于两汉之交的战争动荡,以及东汉时期异常频发的天灾,而处于净减状态。一增一减,江南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值也从西汉年间的8%,陡升至东汉时的17%(见表1)。表1两汉时期江南地区与全国人口变化对照表显而易见,自汉代起,全国人口重心已出现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及以南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东汉之后实际依然延续,甚至在三国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一度达到惊人的34%。江南人口爆发的原因很复杂,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社会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两晋之前的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后,江南多数时间只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民营经济繁荣的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一词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道金斯最早以“Meme”这一新的文化概念表达文化的复制与传递。近年来,“文化基因”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其基本概念指涉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要求文化在积累与再生产中纵向复制,并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与同时代社会主体的动态结合。此外,生物基因的独有特点和遗传属性使得“文化基因”带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因此,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构成逻辑,即是浙江特有的崇商传统与地域民本特质二者的互构与交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互证与结合中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范型。浙江崇商传统与浙江民本特质的互构与交融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民本”在“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强调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民本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基本反映其所处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归于人的价值目的,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主要表现为“欲望”“需求”“价值”等精神内容。浙江自古深受崇商文化影响,商业化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发达。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中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