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
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
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贸易兴省”战略,非常契合当时浙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工作指导作用。据调查,1996年全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专业市场有286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1个。随着近二十年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浙江又率先发展专业市场电商、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到2024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总额2.7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二位。
四是从消费互联网到人工智代。阿里巴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的一面旗帜,其平台网络交易总额在2021财年达到峰值(8.12亿元)。如今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杭州六小龙”出圈,展现出浙江民营经济强大的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能力,令世界瞩目。
探究浙江民营经济能够率先、持续、迭代发展的深层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从企业家维度看,“敢冒险、肯吃苦、善学习”是三个最显著的品质特征。所谓“四千精神”“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等,是对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有必要特别强调的是“善学习”这一点过去论及不多,其实浙江民营经济能走到今天,民营企业家的这一品质特征是不可或缺的。
从政府官员维度看,也有三个突出的行为特点,就是“敢担当、肯躬身、善变通”。在民营经济发展初期,发展环境与今天有很大不同,政府官员的所作所为,对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那时的浙江官员真的敢担当,比如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作出“四个允许”决策,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果敢为已投进监狱的乐清“八大王”平反,都是拎着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在做事,说冒着政治生命风险也不为过。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一大批政府官员的担当,也不可能有浙江民营经济今天的地位。
从历史文化维度看,“义利并重”文化基因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但这一文化基因不是天生的,由特殊地理环境长期孕育形成,经商传统和历史文化相互影响、互相精进。当前引以为傲的杭州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的形成,文化基因是基础,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引致作用也是无法估量的。
对于浙江民营经济未来的展望,我的看法是已经主要不由浙江的局部小环境所决定。上述我分析的几个支撑过去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如今不少已经或式微或同化。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还有很大不同。企业家过去是白手起家,现在不少已家财万贯,包袱重了,“想移民的多,愿投资的少”;政府官员过去是“无法无天”,现在则处处面对“合法性”挑战,顾虑重了,“说普通话的多,挑肩膀的少”。好在党中央对当前时局有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七年再次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这是极其重要的风向标,给民营企业家又吃了颗“定心丸”。无疑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应当趁势而上,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推进两大关键之举:一是从理论创新做起,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把制度创新做实,解决法治保障问题。只要这两项关键之举真正做到位了,相信老一代企业家会焕发青春,新生代企业家会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
(本文系作者在2025年3月14日“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