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这个主题很好,一语双关,都是大家关心的国之大者。但如何深度求索,关键要有历史纵深感,要考虑事物发展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跳出民营经济看民营经济,跳出杭州六小龙看六小龙。如同种庄稼需要肥沃的土壤、种子、阳光和雨露一样,也需要深耕细作,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厚植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黑土地。
浙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杭州出现马云及阿里巴巴,出现梁文峰、王兴兴及“科技六小龙”等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浙江长期厚植的土壤有关。没有昨天的马云,就不会有今天的六小龙。当然,若没有历史传承的创新文化哺育,也不会有马云。
深度求索浙江这片最适宜创新创业的黑土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
第一,深谋远虑,前瞻布局。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做人做事历来注重深谋远虑,谋定而后行。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复国的故事,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故事等,都是明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委坚持“三个允许五个不”的领导方法,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坚定清醒有作为,为浙江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前瞻性、创造性谋划实施了“八八战略”,率先提出了数字浙江建设,创新性省份建设,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提出创造了“两山”理念、“千万工程”等影响深远的新理念新经验,提前布局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三大产业带、五大百亿工程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厚植了浙江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
第二,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战略、规划、政策只有落地,才有价值。浙江各地发展历来比较卷,没有躺平的,都在争先恐后,敢闯敢试敢干敢为人先。
民营经济最早萌发兴起在温州、台州等地,创造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并很快在浙江大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创造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一个市场,带一片产业,兴一座城镇,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块状特色经济,由此走上发展快车道。
可以说,浙江11个市,每个市都在谋划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因而每个市都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其中,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一直注重发挥领跑、带头、龙头和示范作用。20多年前就提出打造“天堂硅谷”,提出建设“两港五区” (信息港、新药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成为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大型通信企业、著名软件企业和医药企业,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明显优势。
后来,杭州迭代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化第一城,数智化第一城,滨江区打造中国数谷,近两年杭州又提出“五谷丰登”,即打造“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元谷”“中国飞谷”“中国云谷”等,制定了“大力开拓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合成生物、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任务,这为杭州六小龙的腾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敞开怀抱,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企业汇聚杭州。目前,杭州已成为吸引外来年轻人创业最多的城市之一。过去五年,杭州每年招引35岁以下大学生均超30万人,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同时,杭州也是全省民营企业的“大本营”。截至2024年底,杭州的民营企业数量共计92.07万户,占全省民营企业在册数量的26.27%,位居浙江省之首。杭州连续22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全国城市第一,有36家企业上榜。
第三,“四系”并发,相互支撑。浙江的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现象,生态现象。
2015年11月11日,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把浙江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归纳为“四个系”:第一个是“高校系”,就是一些大学的科研人员、大学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参加创业。第二个是“浙商系”。一些浙商在省内、省外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开始第二次创业,甚至有的第三次创业。第三个归纳为“阿里系”,阿里巴巴诞生在浙江,也是一个人才孵化器,从阿里离职到外面创业创新的人非常多。第四个就是“海归系”。大量的留学回国人才来到浙江,来到杭州工作,建立了“海创园”。
这“四个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有以浙江大学为翘首的高校,虽说浙江高校总量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排在全国中游,但都面向实际,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文理科都是这样;有浙商企业群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家有共鸣,能对话,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2024年末,浙江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其中近2万家在杭州;有一大批海归回到浙江,如今杭州拥有8.3万留学人员,近4000家企业由留学生创办。
第四,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政府和市场,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始终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手段。浙江的做法是让无形之手有形,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前置性、基础性、根本性作用;让有形之手无形,即政府躲在市场后面,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这一局面是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和自我革命逐步形成的。
从有效市场看,浙江人多地少,陆域自然资源匮乏,缺铁少煤无油,而且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国家指向性政策,所以逼得浙江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向市场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浙江是利用市场发家的,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展起来的,从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的发展,每个创业者,每个工商户,每个企业家都是利用市场的高手,所以浙江率先探索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能源、交通物流、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能市场解决的问题,就不去找市长。
从有为政府看,“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实际上就是全面优化浙江发展的软硬环境。后来,2013年2月时任省长李强提出,“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努力打造服务最优、审批最快、保障最强的服务型政府,为推进浙商兴浙和企业生产经营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再后来,省委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近几年又提出打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开展优化政务服务、强化制度供给、建设公平市场、提升监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司法保障等“六大”专项行动,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堵点难点,这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式的政府服务环境。
这就是说,“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说起来容易,实际做到很难,需要自上而下长期的培育和厚植,需要良好的从政生态。
第五,浙商文化,浙商之魂。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一个地方发展的深层原因应从历史中寻找,从文化中寻找。2006年6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一篇非常深刻的文章《“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他说,从文化渊源上看,“浙商文化”传承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实践基础看,“浙商文化”形成于广大浙商的创造性实践,是支撑浙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由此,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揭示了浙江发展的终极原因。
从历史文化底蕴看,浙江拥有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的良渚文化、1000年的南宋文化、100年的红船文化……从远古走来的浙江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浙江地域文明,凸显出“知行合一、义利并重、工商皆本、四民同道、兼容并包、诚信戒欺、崇德尚俭”等七大基本因子,构成了浙商文化脉络谱系,鲜明彰显了浙商文化的地域特质和普适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深深影响和哺育了一代代浙商的成长。
从创造性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这块有点阳光就灿烂、有点雨露就发芽的土壤,自下而上创造性建构了“四千精神”“三板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浙江精神等新时代的文化精神谱系,进一步彰显了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文化精神特质,有力支撑了浙江的创新创造和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要说的是,深度求索浙江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这五方面生态系统和发展密码,并非在于总结经验,更不是说浙江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浙江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杭州与深圳、广州、苏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或不相上下,我们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下一步,浙江要继续深耕和厚植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黑土地,奉行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保持历史耐心,减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指挥棒和考评体系,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人才、企业、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在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本文系作者在2025年3月14日下午“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