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陈寿灿:“杭州六小龙”的文化意义

作者:    2025-02-25

图片



近期,云深处、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企业群体在数字经济领域异军突起。这一现象级案例不仅彰显了杭州作为数字经济高地的战略地位,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区域创新发展的深层文化逻辑。事实上,从信息共享与协作精神,到创新驱动与全球化思维,数字经济的发展既依赖于同时代的技术进步,更受因于当地商业文化、企业家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何深入理解、剖析“杭州六小龙”的文化意义,对于学习、复制及超越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文化基因:地域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范式转型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既体现为历史积淀的集体经验,又表现为符号化的价值体系。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社会形态的当代,地域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是生产力发展产物”的基本论断,又体现出数字时代“技术-文化”协同演进的新型发展特征。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正是浙江地域文化与数字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其发展轨迹印证了“技术基建×制度创新×文化土壤”的黄金三角模式的有效性。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传承了浙学传统与吴越文化中“理性-事功”的价值取向,富于东方治理智慧;同时融入了数字时代“实用-精致”的创新意识,顺应市场经济源流文明路径。企业、企业家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传统浸润中,在与科技创新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的数字生存文化互动中实现了文化范式的转型。由此,形成了浙江特有的“政府引导而不干预、市场活跃而不无序、企业进取而不短视”的文化范式,这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特别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

“杭州六小龙”现象表明:地域文化基因与数字文化基因融合后的范式转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文化生态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正重新定义着技术革命与人文价值的融合边界。


二、文化精神:数字时代创新驱动的文化形塑

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不仅依赖物质资本的投入,更需要文化力的支撑。“杭州六小龙”现象深刻揭示了文化力在塑造创新意识、市场思维和技术理想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由地域文化基因与数字文化基因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中的融合,衍生出数字时代创新驱动的文化力,这集中体现为三重核心精神禀赋:

其一,共享型创新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根植于互联网经济积淀的开放协作意识,强调技术开源、数据互通、生态共建的产业价值观。通过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准入门槛,浙江在省域范围内形成了开放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杭州六小龙”正是依托这一文化生态,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

其二,全球化竞合思维。在数字经济驱动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杭州六小龙”展现出“立足中国、定义世界”的战略视野。当游戏科学对标业界3A游戏的制作标准,广泛吸引全球游戏玩家关注;当宇树科技研发的全线机器人产品登陆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凭借其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势迅速引爆海外市场……事实证明,“杭州六小龙”以全球化竞合思维践行产品全球化、供应链整合、品牌国际化的经营策略,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成功通过国际化布局开辟出全球市场新高地。

三是技术理想主义气质。真正的科技创新不止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更源自于研发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和追求。这种理想气质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利益驱动,体现了研发者对技术改变社会的价值追求。“杭州六小龙”创始团队普遍具有突破性创新信仰和“硬科技”攻坚的长期主义精神。以深度求索为例,其在算力成本高企、数据训练复杂、市场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仍坚持投入AI模型研发,相继推出DeepSeek-V2、DeepSeek-R1等开源模型,致力于打造最具技术力的中文AI模型。“杭州六小龙”的成功,正是源于相关团队对技术自主可控与全球科技平权的科技愿景,深刻体现了技术理想主义的价值坚守。


三、文化担当:新时代浙商文化的传承创新

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从文化渊源上看,“浙商文化”传承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实践基础看,“浙商文化”形成于广大浙商的创造性实践,是支撑浙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是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交互融合的结果,标志着浙商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并为“四千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种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勇立潮头。作为浙商“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数字载体,“杭州六小龙”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以颠覆性创新重塑产业边界。如游戏科学所研发的《黑神话:悟空》被誉为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3A游戏,标志着国产游戏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强脑科技在脑机接口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探索人机交互的未来方向提供技术支撑……“杭州六小龙”在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展示了杭州作为数字创新城市的文化担当与责任,也向世界展现了浙商文化与中国数字文化的魅力。

其二,深潜笃行。在浙商“务实进取”精神指引下,“杭州六小龙”以工程化思维构建商业闭环,探索出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型。从短期盈利导向到长期价值创造,从贸易导向到科技导向,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杭州六小龙”的成功正是新时代浙商坚守长期主义、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的产物,如宇树科技十余年长期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其项下研发的高度智能机器人广泛投入到安防、物流、科研等商用领域,生动诠释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浙商对长期主义和技术创新的坚守。

其三,无界融合。传承浙商“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杭州六小龙”通过技术共融、标准共建、生态共享等战略,实现了跨学科、跨产业、跨文化的深度融合。诸如云深处科技在机器人与AI融合方面的探索,群核科技推动AI技术与建筑产业的结合,皆展现了“杭州六小龙”的全球视野与创新格局,生动诠释从单一行业经营到跨界融合发展、从局部市场到全球生态协同的商业理念转变,同时也预示了新时代浙商文化传承、创新的未来方向。

“杭州六小龙”现象是浙商文化与数字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转换中助推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缩影。“杭州六小龙”在技术创新、全球视野、社会责任、跨界融合等方面的实践,不仅赋予了浙商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更推动传统商业智慧向全球化、科技驱动、社会导向的现代企业精神转型。这一文化创新实践,为中国数字时代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必将持续释放其多元、开放、前瞻的商业价值与文化魅力。


(2025年2月16日,在温州湖南商会六届二次会员大会上的演讲摘要,作者:陈寿灿 涂言豪)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