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赵荣光:商兴国强 浙运鸿高

作者:    2025-01-28




诸位同仁贤达好!

非常感谢陈院长寿灿教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但愿我这简短发言能够切题且略有新意。

浙学,题目很大,以往我仅对明、清、民国时期浙籍或浙地的文史、思想等大学者阅读、思考较多,亦深受影响。这大概也是我27年前拒绝北京调令移居杭州的深层原因。1998 年我有上选北京优厚条件的调令、中选山东大学不错许诺的商调、下选杭州商学院商调,于是我请母亲定夺。老人家说:“你养我老,你上哪儿我去哪儿。” 我说 “儿听妈妈的,儿到哪里都能教书吃饭。” 妈妈说:“那就去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于是,我奉母携妹来了杭州,为的就是白粮青菜、潋滟湖光。

我们研讨会的主题是 “浙学・浙商・浙韵”,我对这三个 “浙” 的学习、理解都很浅薄,敬请大家批评。

浙学,宋以前的文人可略过不说,南宋以下的吕伯恭、王阳明、黄梨洲、王静安、蔡元培、章太炎等都让我心仪崇敬,仰止先贤的学问,更敬重往圣的人格修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是孔孟以来中华学统一以贯之的利天下、福万民、垂名节的正气、正义、正为。我几乎访遍了浙江名人的可寻遗迹,到每位先贤的墓地拜谒。黄梨洲的墓我就拜谒过四次。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寻访于谦墓时,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我是在层层荒草中终于找到的。类似的寻墓经历不止一次。尽管在今天的社会,在今天的主流知识群体,浙学,当然不仅仅浙学,处于令人心寒胆战的绝学状态。但略可欣慰的是,出于城市文化建设、旅游市场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浙学正在被不同目的与需求的人们所重视。

浙商,是可以有很多话说的,但在列位面前,我不宜多说。浙商是有大贡献的,“一条(京杭)大运河,半部中国(经济)史”。但浙商的贡献与影响,我以为铸造于民国时代,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人心所向,所谓天地人和造成了浙商的繁兴。遗憾的是后来中断了,而后直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浙商贡献的估量,似乎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作为精神财富,浙商的开创思维与不懈努力的意志,是最可贵的。1976 年 10 月我建议一位朋友经商,他当时有顾虑,一是成分不好,二是担心 “政策变化”。我说 “没有退路了,只能向前走。” 这位朋友坚定地相信我的预判,于是小心翼翼地开始开拓市场,我给他写了一幅 “商也兴国” 的条幅,他们一家几代人至今都感谢我,说我是贵人、智者。这当然荒唐,我只是一个力求冷静、客观、准确的观察者,相信商业必兴,坚信商能裕民兴国。

浙韵,学和商似乎都不难说道,因为可审视,可触摸。韵是什么?韵往往与 “味” 构词为 “韵味”,味是不可见的,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知味要品。品是个人行为,是个人知觉。韵也有各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韵,竽筝琴箫、缶瓮埙板亦各成其韵。虽然,“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但味的认知还是有族群最大公约数的,因为味生于物,物珍则味正,然后有品位。物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人也是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群是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社会系统生物,其群体特征即是风格。韵味,可以理解为风格的另一种表述或解读,既有类型差异,亦有品位高低,我理解应当是活力伸张延续的风格。有品味的人是有风格的,有历史文化积淀和良俗维系的人群也是有风格的。我理解的 “浙韵” 或者可以表述为:国际视域不断更新扩张的向前、向上活力。

我是研究食学的,我的食学研究伊始就是国际视域的,今天我要说:我的研究对浙学、浙商、浙韵有历史注定不会忘记的至少十点成绩。去年 12 月 12 日陈院长寿灿先生转发给了我一篇题为《余姚美食四先贤》的网文,他们分别是撰有《食珍录》的虞悰(435 - 499)、《北堂书钞(酒食部)》著者虞世南(558 - 638)、《蟹略》撰者高似孙(1158 - 1231)、《随园食单》著者袁枚(1716 - 1798)。我作为 “菜谱学” 最初倡导者和研究者,自然熟悉他们,去年的12月28日,也就是9天前,我们以浙商研究院的名义非常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菜谱学论坛,这也是国际食学界的第一次。我们并且正式公布了2025年将由浙商研究院主办中国第二届和世界首届菜谱学研讨会。几十个国家汇集的精英年会制的亚洲食学论坛,已经卓有影响地举办了14届。2025年的第十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将在日本的世界博览会期间隆重举行。2026年的主题和地点也基本已定。23年前,我应特邀在台湾做了一场题为《十三世纪以来下江地区饮食文化风格与历史演变特征述论》的演讲,我的研究结论之一是 “天下食书出下江”,主要就是浙江。

正如杭州人袁枚的《谒岳王墓》诗所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浙人有担当,如浙江,几经折转不离东向,阅过时事艰难,定心放眼,多少溪涧留它不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浙韵是也,浙运必也!


(本文系作者在2025年1月10日“浙学、浙商与浙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