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余年来,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万物一体”为精髓的心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而心学思想体系的创立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更是堪称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
2016年下半年,浙江省“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创新团队”的部分成员提出,结合东亚文化、浙学传统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创设一个“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我与创新团队成员们多次交流,商定在每年王阳明逝世的纪念日(1月9日),举办“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并明确论坛注重阳明学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注重学者与行业专家的跨界、注重地域性与传播性的特色。
论坛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历届主题立足浙江文脉,紧扣时代脉搏,新鲜观点迭出。论坛让学界直接关注实践中的伦理体验,让业界倾听学界的声音,让传统的阳明学理论研究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以深入的学术研究助力行业伦理学精神建构,用鲜活的实践体验推动学术进一步创新。
论坛引起学界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成为浙江省道德建设与价值培育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浙学传统与东亚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文化品牌。历届论坛不仅在学界引起讨论,也被众多媒体关注。浙江卫视、《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哲学网》《中国教育在线》《浙江在线》《青年时报》《都市快报》《科学网》《今日头条》等新旧媒体都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本项论坛因其立意高远、名家云集而又着眼现实、深入生活,真正做到了既顶天,又立地,既开花又结果。
于此,就论坛的主题与开展情况作简要的回顾。
第一届主题:阳明学与当代浙江文化
2017年1月10日,由浙江省伦理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首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 在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我以主办方代表及校长的身份出席大会并致辞。在致辞中,我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的角度,探讨了本论坛的缘起与特色。尤其指出,我们对待阳明思想,便不应简单视其为“哲学问题”或“理念计算”,而更需首先推促它向当代浙江人的生活肌理的有效渗透:使现代成就为不失传统渊源的现代,同时,传统也应获得现代的认可而转换为现代的传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董平作大会主旨发言。董平教授认为,阳明学并非偶然出现的思想流派,而是上启于陆九渊心学,并历经心学在江浙地区的长期深耕而最终勃发于明代中叶的历史精神结晶。
作为一次真正深入研讨、真诚交流的跨界论坛,与会人员中,不仅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宁波大学、衢州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为大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活生生的浙江经验提供者和浙江精神践行者,论坛也请来了浙商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永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增荣,时任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勇军,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公羊浙江总会副会长、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姜贤正、知名时评人、作家徐迅雷、杭州电视台“钱江论坛”主持人李天琼等来自媒介、商界和医学界的代表人士。
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徐晟主持,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郑根成教授出席大会,并致闭幕辞。我校人文社科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了大会。本次会议还得到我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第二届主题:阳明学与当代教育实践
2018年1月10日至11日,由浙江省伦理学会和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 在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为回应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并直面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和焦虑,本论坛聚焦于阳明学与当代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互融;旨在让学界直接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思考,让传统的阳明学理论研究在今日与现今浙江实践中相互交融,共同促进。
我在大会致辞以《论语·卫灵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题,提出无论什么阶段的教育,为师者既然要教人,先要具备相当的道德学问,所谓先求诸己,而后发诸人。关键在于这个‘发诸人’三字,绝不可以是自以为是而后强加于人;为此,应将学校还给学生,将青春和自主选择都还到每一个具备独立人格的真理探求者手中。为此,我们能够从阳明学中,摄取丰富的思想资源,用以引领当代教育实践。诸如“知行合一”等阳明哲学的根本命题,作为传统浙学中最具原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成果,已经融入了浙江地方文化的肌理之中;在某种意义上,正持续地构建着浙江人的自然价值趋向与社会理想图景。
浙江省儒学会会长吴光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蔡家和教授分别作了题为 《“明德、亲民、止至善”是体用要的关系——关于王阳明政治哲学的一个解读》《程朱陆王二系的会通》《黄宗羲与阳明学“心体说”之合会可能》的学术主旨报告。
在大会开幕式的对谈环节:吴光(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浙江儒学学会会长)、杨祖汉(中央大学•台湾)、叶翠微(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理事长、知名中学教育专家)、郎越时(杭州猎人公司首席人才顾问、资深人才专家)与我一起,就学校如何育人、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跨界对谈。
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认为,阳明学作为传统文化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选题,围绕这个选题我们会有一些做法,比如说开辟相关课程,类似于一个人缺乏维生素,给你吃点,那么立竿见影,但是,如果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生命中一种修炼,需要全员、全科、全程参与。
来自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会。作为一次真正深入研讨、真诚交流的跨界论坛,与会人员中,不仅有来自台湾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知名时评人徐迅雷先生、杭州电视台“钱江论坛”主持人李天琼女士等各界代表人士。
会议由哲学系主任徐晟主持,国家级“四个一批”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华兴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郑根成教授出席大会。学校人文社科处、宣传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了大会;我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对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三届主题:阳明学与浙商精神
2019年1月12日,浙江省伦理学会、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和浙商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行。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本届论坛旨在从阳明哲学、浙江文化渊源,去回顾浙商历程、研究浙商现象、提炼浙商精神,因此本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阳明学与浙商精神”;旨在使得学界能够直接关注到当代商业实践中伦理体验和道德抉择,聆听他们对过去的意义建构和对未来的大胆创想;同时也希望业界能够听到学界的声音;以期能够让传统的阳明学理论研究与当代浙商实践的源头活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以深入的学术研究助力行业伦理精神建构、以鲜活的生活经验助推学术理论创新。
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暨阳明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钱明作大会学术主旨发言。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风云浙商凌兰芳、 杭州三菩提董事长王飞燕、正泰集团文化部总经理廖毅,作为践行阳明精神的浙商代表在论坛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作总结发言。浙江省伦理学会和浙商研究院的各位专家代表,以及校内其他院系嘉宾将一同出席会议。
我在会上以王阳明关于四民“异业而同道”作主旨发言,指出所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业者无不尽其心,以“有益于生人之道”。阳明先生这一表述已经在400多年前实现了对于数千年社会伦理秩序在理论上的重建。不论是做教育、做学术、做官僚还是做商业的,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都是要先做人,而且是要存善念,做好人;修身以成己,立业而达人,直至兼济天下,这就是人人得以践行的超凡入圣乃是内圣外王的阳明学进路。
第四届主题:东亚视野中的阳明学
2018 年2月28日下午,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文学部长江藤茂博教授,中国学专业主任牧角悦子,教学事务副部长小西明徳,国际交流中心副室长齐田智明来访,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陶莺处长、东方语言文化与哲学学院江静院长陪同我参加了会见交流。江藤茂博教授表示二松学舍大学向来注重以东亚的视角研究世界、培养学生,希望两校就开展东亚文化的研究合作进行探讨,通过联合召开国际会议,搭建两国文化学者、企业家与经营专家等跨界交流平台,探索东亚地方性文化,践行“知行合一”生活智慧,推动阳明学等传统文化服务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藤茂博赠送了《阳明学》研究集刊,并与我约定共同举办阳明学论坛。
2019年11月3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与哲学学院、日本二松学舍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在杭州文华大酒店举行。我与江藤茂博教授分别代表二校在会议开幕时致辞。
此次论坛邀请到来自日本和国内的顶尖学者以宏阔、深远而又多元的视角,共同探讨阳明学内在理路与现实意义。
嘉宾当中,来自浙江社会科学院的钱明最先发言,他说,王阳明在日本之所以会受到如此追捧,与“武”和“兵”有密切之关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对王阳明之“武”与日本文化之“武”的差别作番深入比较和解读。钱明认为,王阳明重“知(智)”,故而讲计谋,有谋略,做事经权相兼,甚至认为战是建立在“仁”或良知本体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武士的日本讲的是“心外无刀”,而阳明心学却讲的是“心外无理”,“理”即“仁”即良知,它与 “心”同一,“智”依附于“心”,故而心智的本质仍在于仁或良知。这是心学化的阳明兵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与武士化的兵学之道的重要差别。钱明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阳明学者所主张的‘仁智合一之道’,所倾心的以良知代替武备的‘尚德抑武’精神是儒家基本理念的必然导向。”钱明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着他所理解的关于中日文化中的王阳明。“日本人所喜爱的历史人物也大都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英雄豪杰,而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正大而文武兼备的诸葛孔明乃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英雄之一。王阳明被日本人接受并喜爱,亦与其文武兼备之形象有密切关系。”
尽管中日两国的王阳明观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王阳明的出现,则的确给东亚世界尤其是日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之对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儒教形象有所改变,并且随着日本的强盛而反过来影响到国人的阳明观。
来自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佐藤錬太郎说,左派王学的思想家王艮出身的实践主义思想家,有向大众普及阳明学之功。“王艮作为一介庶民,为传道阳明学奉献一生,《鳅鳝赋》表明以救济陷于危机状况而痛苦的人们为使命,明显表现出王艮以救助民众为使命的热情。”
我在会议总结时,特别强调了东亚文化圈视野中的阳明学研究。我提出,“阳明先生不仅影响了后来数百年中华文明,也因为朱舜水、中江藤树、郑齐斗等人的弘扬薪火相传,在整个东亚世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作为一种关键要素,参与形塑了今日东亚的精神气质。”
我还就阳明学研究特别是在东亚文化视野中的阳明学研究从终极价值探索、个体内心世界建构、论述性语言的存在方式及追求理想化的哲学自身等提出了可能深化路径。
我提出有二个重要的研究向度应当引起今天的阳明学者的特别关注:
一是作为文化传播向度的阳明学研究。学者们提出阳明学对日本和韩国的近代社会变革,同时指出,阳明学的研究与传播在日本和韩国虽有不同的侧重,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阳明学不仅是中国的阳明学,同时也是东亚的阳明学。中国与日本、与东亚之间自古存在“书籍之路”、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历史表象与历史事实提醒我们可以将视角扩大,那么无论阳明居处的时代,亦或阳明学在东亚开始流传的时代,两者均处于更为广阔的“大航海时代”,如果将东亚的近代化进程与阳明学加以联络,那么实际上,世界的近代化总趋势与阳明学之间也便存在着联络的可能性,阳明学便不仅是中国阳明学或东亚的阳明学,亦同时构成某种意义上的世界的阳明学。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的浙学转向中的阳明学研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浙学虽然是一个有其明确地域性指向的概念,但在其自身的成长中,得益于宋室南迁、中华文脉南移的历史机遇。先秦及至两汉的经典儒学在经历了隋唐以来佛教的冲击之后,一分为三,程朱理学、陆氏心学、金华婺学,又在儒释道的融合中走向阳明心学以及明清之际的浙东史学。当阳明学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原创性高峰,以及明清浙学成长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声之时,浙学、阳明学所代表就不仅是浙江人的人格气质与价值取向,而实质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与人格气质在浙江的生动体现。由浙学转向观之,阳明学在特定的文化逻辑中生长延伸并决定着这一逻辑本身的真正成立。
两国学者真切地感受着阳明文化的魅力,大家惊叹于穿过漫漫岁月,阳明先生为后人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依然璀璨。午餐时大家兴犹未阑,期待下一届将由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举办的论坛。当然,后来是因为疫情迫使论坛暂停。
吾心自有光明月,山河大地拥清辉。阳明心学能给人们提供心理、思想、精神上的滋养和寄托,仿佛心中有一座明灯相映,通体明净而情性怡然,泰然处世而意志弥坚。阳明心学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与宁静,让我们的内心拥有更多喜乐和光明。
知行合一,泽被四方;阳明学术,指向未来!阳明学作为实践哲学,之于当下变幻无常的世界,之于风谲云诡的商海,之于浮躁不安的内心,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期待着来日能延续举办“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
陈寿灿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