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浙江省伦理学会2024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研究与浙江实践”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入选名单

作者:    2024-11-22



浙江省伦理学会2024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研究与浙江实践”学术研讨会将于1123-24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大会将根据投稿论文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经专家匿名评审,大会择优确定入选论文51篇,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序号

题目

作者

作者单位

1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危机与应对策略

王明霞

殷开达

浙江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

环境伦理的法治视域

周徐源

浙江工商大学

3

晋商徽商衰落和浙商崛起的文化探因——兼对“韦伯问题”的回应

沈卫星

浙江工商大学

4

新的空间、新的联结与新的主体——以嘉兴为例看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

李旭

浙江省社科院

5

论中国技术协会的技术教育与社会服务活动

雷志松

浙江科技大学

6

镜头霸凌:创作边界的伦理反思

曹 满

浙江工商大学

7

基因编辑猪类器官异种移植的社会伦理困境——一种效用主义式的分析

吴皓

华中科技大学

8

论宋代儒学入世转型中的朱熹女子教育伦理思想

应子建

杭州师范大学

9

论浙商公益慈善向共同富裕进展的伦理特质

许敏燕

于希勇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

10

论数字时代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的培育

陈  璐

蔡志良

浙江师范大学

11

培养肉的动物伦理审思

冯庆旭

浙江财经大学

12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顾青青

杭州师范大学马

13

人机对齐的批判性反思及其优化路径

黄金泉

华中科技大学

14

浙商伦理对发展学习型共享经济的驱动影响

李士杰

浙江工商大学

15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隐忧及解决路径研究

李雪萌

浙江工商大学

16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义阐释

刘举

宁波大学

17

近代新旧伦理的冲突——以清末新刑律伦常条款中罚金刑的适用与争议为中心

刘维

浙江科技大学

18

高质量发展的伦理意蕴及实现路径

彭敏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19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生成逻辑

盛品钧

浙江大学

20

在批判中建构“新生命价值观”——从马克思应对“施蒂纳冲击”讲起

唐可巍

浙江大学

21

精神富有视域下浙江山区县文体赛事创新探索

田东兴

中共松阳县委党校

22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伦理意蕴

王梦晗

浙江工商大学

23

浙商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王梦晗

浙江工商大学

24

数字医疗进程中云门诊的伦理治理探索

许慧清

胡振明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5

儒家伦理学与中国古农书融合的典范——以《齐民要术》为例

杨永涛

武汉大学

26

论精神独立自主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李梦云

余其安

浙江工商大学

27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荀子“性恶论”思想研究

袁婧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8

生态伦理视阈下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研究

袁玖林

丽水学院

29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冲击和风险防控

郑海山

刘昊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人民检察院

30

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科技伦理法治化治理与创新提质发展

周明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

政府统计的伦理风险与职业道德建设

顾建亚

浙江科技大学

32

唐君毅的婚姻伦理观

孙颖涛

浙江科技大学

33

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西方生态美学的伦理转向

屠雨妍

杭州师范大学

34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基础及其建构

肖祥

浙江师范大学

35

良善生活的田园牧歌——维吉尔《农事诗》中的人与自然

许思源

杭州师范大学

36

论朱子伦理学中的意志思想

叶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7

数字时代审美伦理困境与展望

赵旖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8

情实哲学论纲——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融合视角

方德志

温州大学

39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权利基础

徐可

浙江财经大学

40

数字化生存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的现实图景与实践路径研究

崔诚亮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41

数字健康伦理问题研究——基于资本逻辑批判视角

王慧韬,王皓田,刘梓齐,雷子涵

内蒙古大学

42

王阳明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转化

杨晴晴

浙江工商大学

43

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治理演进及

负责任创新路径

孙金铭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4

西方智库涉华报告伦理失范及其应对研究

杨孟尧

浙江科技大学

45

运河伦理的三重维度及其构建理路探析            ——以浙东运河绍兴段为研究样本

刘孟达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绍兴市徐渭研究会

46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德治及其伦理重建——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4个县27个村庄的观察

姜亦炜

湖州师范学院

47

中医伦理道德的内涵初探与启示

张天乐

刘盼

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

48

重大工程的伦理风险与治理之策

艾志强

湖州师范学院

49

《资本论》的权利与制度批判及其展向

王甄玺

浙大城市学院

50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与规制路径研究

徐铁光

南浔创新研究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51

基于协同治理的中国工程伦理体系构建研究

赵杰艺

吴晓婷 孙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最新推荐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入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

详情

【浙学与浙商】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

南北同爨:两汉至西晋的北人南迁在机器工业与国际市场分工形成之前,区域发展主要由人口与土地所驱动,前者提供劳动力,后者则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拓荒时代,土地并不成为问题,人口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东西皆概莫能外。秦汉一统后,江浙地区渐次勃兴,不仅文化加速融入中原,经济亦凸显后发优势,其动因即在于江浙人口的持续增长。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约140年时间,江南户数增加871837户,人口增加3303487口。同期全国总户口数,由于两汉之交的战争动荡,以及东汉时期异常频发的天灾,而处于净减状态。一增一减,江南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值也从西汉年间的8%,陡升至东汉时的17%(见表1)。表1两汉时期江南地区与全国人口变化对照表显而易见,自汉代起,全国人口重心已出现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及以南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东汉之后实际依然延续,甚至在三国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一度达到惊人的34%。江南人口爆发的原因很复杂,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社会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两晋之前的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后,江南多数时间只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民营经济繁荣的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一词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道金斯最早以“Meme”这一新的文化概念表达文化的复制与传递。近年来,“文化基因”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其基本概念指涉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要求文化在积累与再生产中纵向复制,并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与同时代社会主体的动态结合。此外,生物基因的独有特点和遗传属性使得“文化基因”带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因此,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构成逻辑,即是浙江特有的崇商传统与地域民本特质二者的互构与交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互证与结合中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范型。浙江崇商传统与浙江民本特质的互构与交融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民本”在“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强调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民本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基本反映其所处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归于人的价值目的,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主要表现为“欲望”“需求”“价值”等精神内容。浙江自古深受崇商文化影响,商业化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发达。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中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