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我院陶水木教授做客文澜讲坛 作“近代湖商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讲座

作者:徐丛丛    2024-09-18

97日上午,我院特聘教授陶水木应浙江图书馆之邀,做客文澜讲坛,在浙图曙光路馆二楼报告厅作“两浙名贤·文明互鉴”浙江历史名人系列讲座之“近代湖商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的专题讲座。陶水木教授以详尽的资料、图片,独到而有深度的分析,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到场读者讲述了近代湖商的崛起原因、历史地位、经营之道及当代启示。


陶教授指出,“中国丝绸看浙江,浙江丝绸看湖州。”湖州得天独厚、自古发达的蚕桑经济是湖商兴起的基础,而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是湖商崛起的历史契机。太平军进军湖州,又有大批南浔富户避居上海,并由此从事丝业贸易而兴起、发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商进入鼎盛期。他们拓展经营领域,大量向近代工业、金融业、盐业以及房地产等业投资经营,并出现了一批极具湖商特色的经营案例与代表人物。在众多湖州商人中,不得不提著名的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狮狗”家族,其财力之雄厚、影响力之大,在近代中国可谓盛极一时。


进入民国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湖商经济影响力逐渐衰微。对此,陶教授从三个方面的数据,给大家以直观的分析:其一为上海总商会中湖商占比下降,其二为湖商在沪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企业数量占比下降,其三是在丝业同业组织中也失去垄断地位。究其原因,既有彼时日本缫丝工业的兴起,也有物美价廉的人造丝大量进口,同时还有各地不断扩大蚕丝业经营,湖丝市场因此受到严重挤压。


陶教授讲到,湖商衰微期也是其转型期。湖商进行了自身代际及经营的转型,调转方向,创新思路,重点向新式金融业、丝织业、棉纺印染业、建筑材料业等转型发展。湖商具有“爱国心、桑梓情”,他们秉持实业救国宗旨,创新创业,为发展实业、挽回国家利权做出了贡献,更在赓续文脉、承传文化、扶持教育、慈善救济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商的经营理念、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为当代湖商、浙商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与启示:即必须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必须交通优先、基础设施先行;必须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面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必须创新技术,提高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本次讲座,线下线上结合,线下读者近百人,读者们与陶教授热情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最新推荐

陈寿灿出席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10月12日,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作为宁波市社科界重大学术活动,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发梨洲先生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姚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出席会议并讲话,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会长董朝晖致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溯源与浙江意义”的主旨报告。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工商皆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末”问题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古代中国由“农本抑商”迈向“农商皆本”的政治思想转向。自先秦“义利之辨”发轫,中华文明围绕农与工、商关系,逐步完成由“重本轻末”向“农商皆本”的观念演进。春秋时期,管仲“轻重之术”彰显“藏富于民”的治理旨趣;两汉《盐铁论》之辩,使工商业持续进入“富国强兵”的政策视野;唐宋以降,商品经济的“流通-信用-法度”秩序臻于稳固,票号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人文风貌的崇商特质

自古以来,浙地商业风俗兴盛。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岁时、礼仪、娱乐、饮食等风俗活动丰富,深刻反映出浙地新兴市民商人的生活旨趣;浙地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宁波、舟山等港口贸易业、渔盐业发达,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培育了浙地人民勇敢、勤劳、开放的精神特质;浙地手工业种类繁多,龙泉宝剑、哥窑青瓷、东阳木雕等精湛工艺映衬出浙地人民精致、创新、格物的人文特质。浙地丰富多元的商业活动源于浙地人民崇商重教、通商惠工的文化倾向。以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家风家训、浙江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浙地商业乡俗文化,以治生、理财和制用为纲,深刻反映了浙地深厚的崇商民俗风貌。其一,讲求诚信、务实、开放的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商人自浙地生发,以血缘宗族和地缘乡谊为纽带,在客居地建立同乡会馆、公所等商人团体。浙江商帮种类繁盛,商帮文化丰富。自南孔入衢,儒学深刻塑造浙江商帮文化“亦儒亦商”的身份特征。在儒学影响下,浙江商帮具备“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品格,并在浙学涵养下带有“道由天定,事在人为”的乐观商人取向。以“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南浔商帮”为代表的浙江商帮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民国时期的文献《龙游县志·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文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广受学界关注,并引发了对于经济增长背后文化基因的规范分析研究。斯波劳雷和瓦克齐亚格通过双边模型对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距离进行观测,认为以信念、惯例、习性、风俗等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基因距离差异能够促进或阻滞技术扩散,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学者如赵子乐、林建浩、刘蓝予等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基因理论,论证本土传统文化基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高地,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财政的高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较之其他省份具备密度高、规模大、实力强、分布均衡的发展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浙江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已超过1300户,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1.6%的出口、87.5%的就业,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各地、县(市区)民营经济模式、产业发展皆具特色。因此,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基因,阐明其经济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