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陶水木:从人文经济视角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研究

作者:    2024-08-04

宁波帮博物馆


笔者以为,从人文经济视角,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研究。

一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经济思想研究。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指针,也是行为经验的结晶。作为近现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地域商帮,“宁波帮”商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呈文、报告、函电、讲话、日记等,仅仅将“宁波帮”著名商人虞洽卿、刘鸿生、秦润卿、方椒伯、宋汉章、张静庐、邵洵美、张石川、周信芳、袁牧之等以“作者”在《晚清民国报刊库》检索,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曾在近代报刊上发表不少著述,相信用其他方法再检索, 肯定会更多, 而且相信更多的呈文、报告、函电、讲话会在相关档案中。所有这些,包含了“宁波帮”极其丰富的经济思想(包括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视、演艺、编导理论),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专门研究成果基本上仍是空白。这是遗憾,也是未来“宁波帮”研究的广阔空间。

二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近代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体育、娱乐、策划、广告、经纪业等;为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宁波帮”是近代出版、影视、游艺娱乐、乐器制造与销售等行业的主要开创者,而且长期居于重要地位,在报刊、音像制品、戏剧演艺、广告策划、装潢装饰等行业也具有重要影响。“宁波帮”文化产业对相关行业, 特别是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近代中国民众生活、社会文化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三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非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研究。建筑、造纸、医药、钟表眼镜、银楼首饰、服装服饰、笔墨文具制造等行业虽非狭义的文化产业,但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宁波帮”在这些行业都具有重要地位,但缺乏对“宁波帮”经营这些行业的文化意义研究。比如建筑业,宁波帮是近代建筑业尤其是上海建筑业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尽管有对“宁波帮”营造厂和其重要建筑的一般性介绍, 缺乏对设计理念、建筑思想、施工技艺、装饰艺术、建筑风格及建筑物对城市空间、业态分布、城市风貌、民众生活等影响的深入研究。比如“宁波帮”笔墨文具制造业中的华孚金笔厂、民生墨水厂(现均属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和金星金笔厂都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著名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的华孚牌、英雄牌、金星牌、燕牌各类自来水笔、铅笔、绘图笔等及民生墨水,伴随几代人的成长成才成业,见证党和国家许多重大历史时刻,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也需要深化研究这些企业的文化意义。

四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文化事业研究。“宁波帮”具有文化情怀,他们在从事产业经营的同时积极投身文化教育事业,如捐资兴学助教,收藏古籍字画,编印出版文化典籍和乡帮文献,热心赞助公共体育、卫生和文博事业。目前缺乏对“宁波帮”教育思想研究,也缺乏“宁波帮”教育、藏书、乡邦文献编印对文化传承、发展影响的深入思考。其实“宁波帮”在上述其他领域都具有影响,例如体育事业,“宁波帮”商人曾发起成立一些体育会、体操会,建设体育场馆设施,赞助各种体育赛事,这些都应从人文经济视角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文化产业经营者如张静庐、张石川、周信芳、袁牧之、邵洵美、应云卫等在从事出版、影视制作、演艺、编导等的同时,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出版、影视、编导方面的理论文章,更发表有大量剧本、小说、诗词、散文随笔等。对于这些,也需要从人文经济视角再拓展和深化研究。

五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物质文化遗存与当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迄今“宁波帮”仍存有大量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宁波帮”营建的著名建筑,“宁波帮”各类工商企业遗存,“宁波帮”的各类慈善公益遗存,如“宁波帮”捐资的各级各类学校、善堂善会、慈善医院、场馆会所、桥梁及水利遗存, 以及“宁波帮”工商业者的故居旧居、祠堂、墓葬, 等等。这些物质文化遗存记录着“宁波帮”活动的历程和文化积淀,研究“宁波帮”物质文化遗存是“宁波帮”研究的自然延伸,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加强对“宁波帮”物质文化遗存的调查,建立文物档案, 加强各类不同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利用。要加强“宁波帮”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利用“宁波帮”文化遗存建设相关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陈列馆、文化创意馆;要根据不同的文化遗存开发各种文创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旅结合,发展文化旅游,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特聘教授陶水木)


素材来源:上海《文汇报》客户端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