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智库发声 |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徐越倩:“亲清指数”研究向区县拓展有何新意?

作者:    2024-06-05

近日,《浙江省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指数”报告(2023)》正式“出炉”。今年是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大数据与统计指数研究院、教育部重大项目“新型政商关系研究”课题组联合发布“亲清指数”的第6年,也是研究下层至区县的第1年。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徐越倩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研究的颗粒度和精细度,课题组选定服务力、政府透明度等部分指标,对浙江余姚、新昌、瑞安、龙游、缙云、德清共6个区县进行初步分析,这是课题组将研究推进到区县的首次尝试。

从研究成果来看,徐越倩表示,在服务力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是新昌和德清、第二梯队的是龙游和缙云、第三梯队的是瑞安和余姚。新昌县在服务力方面表现最好,其原因可能在于新昌上线了“馨服务”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按照线下五大服务板块,结合增值服务事项,做好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省市县三级贯通等服务。设置办事专区、特色专区、企呼我应、上下贯通等四大功能模块,推动涉企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企业办事“只上一个网、办好所有事”。目前,平台已上线115个增值服务事项等特色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获得感。

在政府信息依申请按时办结方面,余姚和新昌的信息依申请按时办结率最高、达100%,其余区县由高到低分别是德清、龙游、瑞安和缙云。余姚市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表现良好,一方面是余姚市编制完成了政务公开工作手册,对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等十四项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制定“三校三审”审批表,严格规范信息报送机制;另一方面,余姚市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了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定了政务公开绩效考核指标与细则,以考核的方式倒逼政府信息公开水平的提高。


潮新闻:您在研究6个区县“亲清指数”的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观察发现?

徐越倩:一是各区县在服务力、政府信息依申请按时办结率等指标上的排名,与其所在地市在浙江省内排名基本保持一致,二者相互印证。二是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力方面,并未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区县“一骑绝尘”的状态,相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新昌、德清等区县排名更为靠前。这表明在浙江省各区县范围内形成了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即使部分区县经济基础较弱,但并不甘心“躺平”,而是努力优化涉企服务,争取弱鸟先飞。三是在政府信息依申请按时办结率方面,各区县间差异较大,总体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区县按时办结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公众信息公开申请诉求就越多,进而倒逼政府信息公开的业务流程、体制机制等不断优化。

潮新闻:针对以上观察结果,您对基层“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有何建议?

徐越倩:一是在新型政商关系构建中,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区县在服务力、政府透明度等方面各有所长,构建跨区县的互学互鉴机制尤为重要。二是在互学互鉴过程中,要更多关注他的围绕政商关系优化所营造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撑体系,避免简单照搬他的经验与实践。三是各地在采取创新性举措优化政商关系时,在创新初期可依托领导强有力的推动,但这些举措在更广范围进行常态化实施,需要实现动能转换,需要依托制度化的方式,让优化政商关系的创新实践嵌入当地的制度体系与社会系统。四是各地在优化政商关系要充分考虑可持续性,特别是经费支撑的可持续性,例如在推行数字化平台上线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其后高额的运营、维护成本。


素材来源:潮新闻



最新推荐

【浙学与浙商】 “衣冠南渡”:“重实”学风与浙人气质的塑造

自然、事功与德性:东晋吴越文化的自我定位仓廪实而知礼节。北人南向的流移,带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农业生活方式,而内在于技艺与生活方式的农业文化与思维模式,也在南北双方的生活融合中,逐渐渗透进吴越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绝非吴越对中原心灵趣向的机械复制与附和,而是双方由分处走向同爨时彼此观念与价值的内向熔焊,是一种当时难以察觉而后世可以明晰的精彩“窑变”。吴越人接受中原农耕经济后,更易接受齐鲁教化。吴越人原本率性直真,质胜于文,难就羁束,流俗不佳,即如《后汉书》所称的“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后汉书·李忠传》)。又因地理复杂,结伙劫盗之徒屡屡出没。秦汉以降,良吏为改善吴越流风所开展的劝督农桑等移风易俗之举,便从无止息,乃至有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的鬼信风俗而令行禁止,“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由此可见施行教化的具体入微。逮至西晋,吴越习尚已大有改观,从而萌发了文化自我定位的内在冲动。东吴陆逊之孙陆云,曾梳理吴越文脉:“国士之邦,实锺俊哲。太伯清风,遁世立德。龙蜿东岳,三让天下。垂化迈迹,百代所晞。高踪越于先民,盛德称乎在昔。

详情

【浙学与浙商】两晋之前浙学传统的成长

南北同爨:两汉至西晋的北人南迁在机器工业与国际市场分工形成之前,区域发展主要由人口与土地所驱动,前者提供劳动力,后者则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拓荒时代,土地并不成为问题,人口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东西皆概莫能外。秦汉一统后,江浙地区渐次勃兴,不仅文化加速融入中原,经济亦凸显后发优势,其动因即在于江浙人口的持续增长。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约140年时间,江南户数增加871837户,人口增加3303487口。同期全国总户口数,由于两汉之交的战争动荡,以及东汉时期异常频发的天灾,而处于净减状态。一增一减,江南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值也从西汉年间的8%,陡升至东汉时的17%(见表1)。表1两汉时期江南地区与全国人口变化对照表显而易见,自汉代起,全国人口重心已出现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及以南地区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东汉之后实际依然延续,甚至在三国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一度达到惊人的34%。江南人口爆发的原因很复杂,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社会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两晋之前的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西汉初年七国之乱后,江南多数时间只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民营经济繁荣的文化逻辑

“文化基因”一词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道金斯最早以“Meme”这一新的文化概念表达文化的复制与传递。近年来,“文化基因”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其基本概念指涉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要求文化在积累与再生产中纵向复制,并强调不同时期文化与同时代社会主体的动态结合。此外,生物基因的独有特点和遗传属性使得“文化基因”带有典型的区域特质。因此,浙江民营经济文化基因的构成逻辑,即是浙江特有的崇商传统与地域民本特质二者的互构与交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浙江地域文化的互证与结合中不断演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范型。浙江崇商传统与浙江民本特质的互构与交融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民本”在“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强调人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的基本要求。民本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基本反映其所处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过程。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归于人的价值目的,关注人的发展,强调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人的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则主要表现为“欲望”“需求”“价值”等精神内容。浙江自古深受崇商文化影响,商业化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发达。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中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