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新时代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四千精神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    2024-04-26

423日,新时代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四千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浙商研究院举行。来自政府、智库、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波主持。

 

 

省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四千精神”课题组成员涂言豪博士首先就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内容框架进行汇报,介绍了“四千精神”的整体背景,历史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四千精神”内容的主要探索:“四千精神”的提炼概括、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在浙江的实践。课题组提出“四千精神”的精神内涵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事疾妄的“求实”精神、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交流研讨阶段,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认为“四千精神”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人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也对当下全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家信心提振具有重要意义。他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建议在坚持全局性、典型性和目的性三大特点的基础上,从历史、人文、实践和发展四重逻辑来深刻理解和系统阐述“四千精神”的内涵意蕴。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建议以更宏大的历史观,更宽广的视野,更包容的态度,在历史纵深中探寻浙商文化脉络谱系,挖掘文化基因,多维度解读四千精神。他认为通过梳理浙江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历代名人大家的论述、历代王朝执政理念以及家族、家谱等乡贤文化四大历史发展脉络,可概括出浙商文化传承的七大基因:知行合一、义利双行、工商皆本、士民同道、兼容并包、诚信戒欺、崇德尚俭。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金杨华教授认为,“四千精神”是浙江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强调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从精神层面对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得“四千精神”的研究更具价值。

 

 

浙江省社科院原院长何显明认为,“四千精神”是市场化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是对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的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概括。浙江的文化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具多元性和交融性的特征,他认为课题组在思想传统挖掘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他建议还可从生存环境、人文环境的角度切入加以研究。

 

 

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钭利珍教授表示,研究“四千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重燃“四千精神”,能更好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家的内在精神力量,将其角色和身份感链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任,使新时代企业家成为民族发展和未来美好事业的守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激发有更大志向和抱负的企业家实现自我价值。

 

 

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认为,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角度看,浙江是北方和南方、海水与淡水、中央和民间交汇处,政治和经济发展较平衡,其特殊性决定了它成为观察中国的样本和重要窗口的最好选择,红色是浙江的标准色,发轫于浙南的“四千精神”也是浙江人的群体精神,创新性地发展为浙江红色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商研究院特聘教授陶水木认为,在不同政治环境、历史条件下,使用不同的词语对浙商精神进行概括,虽表述版本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四千精神”在近代浙商中即有所体现,如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创新进取,开拓开放等优秀品质,“四千精神”是近代浙商精神的延续、传承和发展。

 

 

乐清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虞维克在会上作交流发言,简要介绍了乐清“四千精神”三大历史成因和六个发展阶段,“敢、拼、义、新”四字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以及“四千精神”在乐清的生动实践。

 

 

浙商研究院院长、智库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四千精神是浙商创新创业砥砺前行的显明标识,是浙江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精神的有机组成。通过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暨开题论证会,课题组将继续拓展视野,将四千精神置于更宏阔的时空场域与学术语境中进行考察。既要探究其从何而来,也要明确其去往何方,既要关注浙江的地域特色,也要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迁背后的精神变迁和文化因子。感谢各位专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和结构布局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将继续完善,努力构建浙商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着力赋能新时代浙商高质量发展。

 

 

 

 

 


最新推荐

中国华商智库论坛:商帮文化与现代转型研讨会成功举行

6月6日,“中国华商智库论坛:商帮文化与现代转型”研讨会如约在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博物馆名人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商业伦理研究所、浙江省伦理学会联合主办,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承办。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福玲等知名专家学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本次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波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首先致欢迎词并做主旨演讲。他特别提及四年来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商业伦理研究所在商业伦理方面共同取得的成果,并对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伦理学会长期以来的学术支持与推动表示感谢。在题为《浙学是浙商文化的源头活水》的演讲中,陈寿灿教授深刻阐释浙商文化是浙学的文化呈现。他指出浙学内含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是以学术为主题的一种发展形态。他指出,南宋事功学派以“功到成

详情

案例分享 | 嵊州:“企情日记”里亲清密码

二十多年前,一本“民情日记”成为嵊州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有效抓手。干部们揣着笔记本走村入户,记下的是家长里短,解开的是百姓心结。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嵊州翻开日记新篇,秉持“与企同心、与企同行”理念,将字里行间的主角从“民”变成了“企”,迭代形成以“企情日记”为载体的亲清警企关系,以“公安有为”促进“市场有效、企业有感”。聚焦警务助企“大阵地”,开辟亲清服务新路径走进“嵊州市警企会客厅”,279项涉企服务可“一站式”解决。会客厅集中进驻15个部门单位215名“助企服务专员”,嵌入来访接待、报案咨询、指挥调度等5个功能场景。企业开工、上市等22项“一件事”增值服务在这里都可以办理。为不断缩小服务半径,警企联络室、村社警务室、银行网点化身“助企前哨站”。户籍、交管、社保等105项高频服务事项下沉办理。由辖区辅警、流管员、网格员、银行员工等组成的16支“助企小分队”,常态提供代办帮办、上门办等便利服务,让企业和员工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根据企业发展、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嵊州市公安局落实分类服务,对无特殊需求企业实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对处于关键阶段项目实施“专班护航”,促成全

详情

案例分享 | 东明:山东小城如何让政商关系“既亲又清”?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