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毛益民、吴波:发挥县级政府在增值型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    2023-12-09

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经济改革的前沿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推动增值型营商环境建设,本质上是要打造出一种让企业有意愿且有能力实现增值的营商环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关键作用,在权力法治化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执行,进而实现县域发展的有为而治。

1. 增值型营商环境的本质内涵

建设增值型营商环境,本质上是要打造一种让企业有意愿且有能力实现增值的营商环境。这一理论界定包含了两层内涵:第一,企业是增值的主体,而政府是企业增值的服务者。这里所说的政府服务,应当是公共政策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而不是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只有明晰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定位,才可能建设增值型营商环境。第二,让企业既有有意愿去增值,也有能力去增值。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增值的意愿通常取决于其对创业价值与市场前景的认知,而增值的能力不仅来源于其自身的资源和管理优势,还依赖于一个能够让资源要素得到市场化配置的政策环境。因而,推动增值型营商环境建设,不仅需要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持续动力,还需要构造一种高度尊重市场的政策环境,让企业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性。

2. 有为而治:县级政府的创造性执行

强调企业是增值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的退场。相反,建设增值型营商环境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能动性,尤其是县级政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此,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尤为重要。从实践上看,作为一线治理主体,县级政府面临典型的政策“供需”紧张问题:一方面,它处于企业需求回应最前端,直面企业诉求,因而具有强烈的政策供给意识。另一方面,它又身处政策执行最末端,导致其往往缺乏足够的政策自主权和相关资源。

面对这种紧张关系,县级政府该如何有为而治呢?李强总理在谈政府自身建设时就提出,要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对于身处一线的县级政府而言,创造性执行能力的提升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所谓创造性执行,其实也存在双重内涵:一是创造性地利用已有政策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创造新技术、新资源、新组织为企业提供服务。前者寻求已有资源的最优组合,而后者则旨在开拓创新。尽管存在些许差异,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现政务服务的集成化、定制化,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增值。

为了提升县级政府的创造性执行能力,就应当强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给予县级政府以更高的决策自主性。著名企业家任正非曾说,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赋予一线团队更多的决策权,是确保组织可以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条件。县级政府依规获得更大自主权后,可以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以更有效地缓解“供需”紧张。二是强化价值理性对政府行为的引领性。正如李强总理所强调的,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治理诉求,县级政府应当积极主动担当,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驱动创造性执行。

3. 法治为基:政府权力的边界勘定

如果说增值服务更多强调了政府的“支持之手”,那么法治化则关注如何勘定政府权力的行使边界,进而将“掠夺之手”关进制度之笼。事实上,没有权力法治化作为基础,政府支持难以落实,增值服务也容易出现走样。就县级政府而言,因其社会嵌入之深、辖区规模之小,公权力容易失范甚至被俘获。因此,县域营商环境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法治。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之下,契约精神才能得以维护,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运转。提升县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仅要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更要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如此,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才能真正得以建立。一言以蔽之,以法治为底线、以增值为理念,是增值型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准则。



毛益民,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政府管理所副所长、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权力法治、地方政府治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各类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权力制约监督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权力法治与廉政治理》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咨政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吴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成长、营商环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5部;在《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区位迁移与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通讯评审专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等期刊审稿专家。立足浙江县域,服务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钱塘区、东阳市、龙游市、缙云县等区县开展咨政研究,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0余项。主持企业战略规划方面横向课题多项,为浙江农都集团、舟山水产城、杭州烟草、万洋小微园等公司提供战略发展咨询服务。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