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陶水木:培根铸魂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

作者:陶水木    2023-08-17

1694040006144156.jpg

今年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浙江省委署名文章《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走前列作示范》,文章全面总结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年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


“千万工程”今后如何迭代升级、深化推进?浙江如何继续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走前列、作示范?需要在全面总结经验、充分调查研究、把握新时代“三农”问题、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做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作为“千万工程”重要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经过20年实践,城乡差距大大缩小,但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仍有很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乡村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意义。乡村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在迭代升级、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和宣传展示,是“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形成的。乡村是孕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乡村历史文化和当下深化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能为“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力量、增添人文情怀,更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乡风文明,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迫切。“千万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要再深化提升,就必须着眼于广大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乡村历史文化往往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一大抓手。

结合实际推进乡村历史文化更好融入“千万工程”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在深化推进“千万工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加强系统谋划和布局。

其次,要做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切实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纳入总体规划,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激发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力,留住“乡愁”。要加强对村镇史志、乡村谱牒、乡邦文献、乡贤诗文书画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道古街巷、古桥梁、祠堂戏台、寺观庙宇、古宅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保护,充分利用祠堂、庙宇、戏台、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建设村镇史馆、纪念馆、陈列馆、乡村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展示馆等。加强农耕文化、乡村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挖掘、整理千百年来流淌于乡野田间、巷弄街头的传说故事,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数字化管理和展示平台,提升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

第三,要更好地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乡村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要把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展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精设文旅线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把抢救、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相结合,复活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传统医药,传承创新传统戏剧曲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开设文化集市,繁荣文化市场。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线上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游览新形式,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培育乡村历史文化“直播秀”,发展“网红经济”“乡愁经济”,赋能相关产业发展。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最新推荐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谢晓波: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杭州“六小龙”的涌现

今天我围绕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的背景、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浙江浓度”的背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与杭州“六小龙”的涌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跟大家作个分享交流。一、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的背景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时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针对新情况,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联合国《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从2023年的2.7%降至2.4%,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和海外投资造成不利影响。从国内来看,消费市场需求恢复缓慢,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拖累相关行业,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削弱了投资能力,导致民营企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要素和转型来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

详情

刘亭: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