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陈寿灿:共富型“浙里长寿”的缙云实践

作者:陈寿灿    2023-07-03



山区县打造共富型“浙里长寿”是集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与康养产业于一体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将发挥自然环境先天优势、不断提升康养服务水平、推动康养产业数字化、规模化发展以及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等融合推进的缙云实践,已成为山区县实践共富型“浙里长寿”的典型范例。本文结合深入调研,对缙云的相关实践所体现出的借鉴价值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从品牌建设、深化数字化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康养服务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着手的普遍适用于山区县打造共富型“浙里长寿”的政策建议。


缙云在2016年被中国长寿之乡绿色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健康养生服务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全县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合计10.2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9%,其中还包含80周岁及以上1.79万人,90周岁及以上0.25万人,百岁老人134人,素有“长寿之乡”美誉。近年来缙云通过深耕康养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建设与社会关怀的双向共赢,是县域率先实践“浙里长寿”品牌的代表,其推动康养产业发展,从而打造共富型“浙里长寿”的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长寿之乡”缙云打造共富型

“浙里长寿”的实践经验


(一)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先天优势。缙云地处丽水东北部的“大花园”核心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个数达 237个,乡镇森林覆盖率普遍高于70%。山区的自然屏障为居民带来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加上多年来生态保护得到了足够充分的重视,可证实的对健康存在负面影响的噪声、空气以及水土污染都止步于此。通常认为生态相近的地区经济越发达预期寿命越高,同时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生态越优越预期寿命越高,因此随着不断接近可以预见的城乡、区域共富山区自然环境利于健康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从而转化成发展康养产业的内在动力。


缙云现已建设了一批生态与康养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如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三溪村、中国长寿之乡康养示范基地“懿圃”西红花养生园、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舒洪地 缘家庭农场和中国长寿之乡乡情体验基地三溪乡,以及一批康养特色小镇,如省级森林康养名镇大洋镇、“麦香小镇”舒洪镇等,在以康养为媒介的“两山”转换通道上打通了一条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致富路径。


(二)高度重视康养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因为辖内老龄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所以缙云在落实民政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对康养服务给予了充分重视,尤其针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面开展了家庭照护者和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逾两千人次,实现全县各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并于2021年举办了首届县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对于部分需要特殊服务和关怀的老年人群体,缙云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开展了“建立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制度”工作,由政府出资为困难和特色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同时还进行了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现已令270户困难老年人得到居家养老环境的品质提升。


(三)初步实现康养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缙云现有养老机构16家,床位数1482张,入住对象596人,其中缙云县养老院项目总用地面积67亩,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6亿元,总床位数六百张,是缙云乃至丽水首家引领和示范性养老机构。另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3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家,其中开展助餐服务110家,每家平均运行天数219天,平均就餐人数26人,累计服务94万余就餐人次,以上数据表明了缙云的康养服务已具有接纳除本地居民外消费者的产业化发展能力,展现其规模化特征,从服务过渡至产业的起点就是当地对于服务的需求趋于饱和,后续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模式稳步扩大规模,进而扩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推广面向省内甚至省外的老龄群体提供康养服务。这样一来将在当地源源不断创造出就业机会,通过系统培训就可以达到改善部分居民收入的目的,这是共富视角下康养商业价值的体现。


除此之外,缙云康养产业还注重特色化发展,通过产业数字化进行品质控制和效率提升,从而大力培育康养产业基地,如“懿圃”西红花养生园建设了达到能自动控温控光控湿的高标准花丝培育房,确保花丝培育房最高温度不超过28°;双峰绿园家庭农场投资五百多万元,为铁皮石斛基地配置了德国进口的全套喷滴灌设备,平时的生产管理采用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工厂化生产仅需一人即可完成操作中药培植。


在康养服务提升的实践中缙云找到了招引锚点的关键词,2019年全球医药包装头部企业成功落户缙云。强势引资再加上已培育出的三溪村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懿圃西红花养生园、舒洪地缘家庭农场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缙云形成了以康养服务为核心兼有产品、文旅的康养产业架构,现已成为全县第三大支柱产业,这得益于当地紧扣“长寿”命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四)多措并举缓解老年人“看病难”问题。缙云有两所二级乙等、一所一级乙等综合医院以及两所康复医院,18家基层医疗机构与27个医养结合服务点签订了医养服务合作协议,并对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逐月健康检查,此外还在医疗机构开通了“绿色通道”,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得以化解。县城与城市医疗之间的水平差异存在且无法直接缩小是客观事实,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更畅通的交通网络将患病老人向更高一级的医院转运,山区县中缙云交通相对便利的优势得以发挥,以其省内距离温、杭各为50分钟、1.5小时的高铁车程,确保了当地无法处置的病患也可以得到及时医治。


二、关于山区县进一步打造

共富型“浙里长寿”的政策建议


(一)重视“浙里长寿”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工作。仿照“诗画浙江”的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模式开发“浙里长寿”的康养文化品牌,首先要擦亮“浙里长寿”的总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康养产业树立成为有代表性的共富标志性成果,其次是山区县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出子品牌,如以“浙里长寿•仙都缙云”为品牌进行社会推介,子品牌应地方特色意象饱满且依从于“浙里长寿”的总品牌主题,最后在开展宣传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各子品牌可依据实际情况相互统协,如缙云与周边的山区县康养各具特色,可以优势互补为基础进行联合推广“泉养武义”“康氧磐安”“神侣仙居”“颐寿永嘉”等子品牌。


(二)深化对山区县康养服务的数字化改革。总结归纳可供山区县推广的未来乡村健康场景建设试点经验,量身定制一套可以在山区县普遍推行的方案,重点匹配老龄人群实际需求,为以满足康养服务发展需要、培养用户习惯、优化服务质效三者同步并行的方式及早将健康服务数字化在山区县全域铺开实施打下基础。尝试预建档制度,如对临近退休年龄人群建立康养信息档案,以便第一时间开展有效服务,同时注意个人信息的隐私管理,避免因信息泄露产生的信息诈骗等不良后果。


(三)注重康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康养服务已有一定基础的山区县应采取更加大胆的人才队伍培育策略,通过系统培训和集中实践 相结合的形式以向外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强化就业导向的产教融合的培育体系,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需求人群细化课程设置,充分考虑部分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重点关注人群的生活实际困难,重点培养一批有认知症障碍护理技能的人员。对于康养服务外延的产业应通过招才引智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康养产业基地要有吸纳人才的具体目标,同时地方政府在人才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


(四)促进山区县康养服务产业化发展。提高康养服务供给质量,控制机构数量规模,分阶段对服务不到位、经营成本虚高的服务机构进行整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同时防范以集资养老为代表的金融化过度介入,做到宁缺毋滥。优化康养公共产品供给,在集中与覆盖、利用率和供给量上寻求平衡,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扩张规划。产业化初见成效的地区应以康养服务为核心,从外延的“医养”“药养”“食养”“休养”等产业中择取部分重点发展,优先整合现有资源转化为区域康养产业特色。


作者简介:陈寿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道德治理、浙学传统与浙商精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等。


课题信息: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打造共富型“浙里长寿”的缙云实践及政策建议》



最新推荐

赵浩兴:当前对非贸易促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全球政经格局重构,国际经贸摩擦和冲突加剧的大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对双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南方协同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双循环”新格局及新质生产力体系构建的战略驱动下,在非洲自身经贸环境及政策变化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战略和模式正发生重大变革。9月4日,2024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非经贸合作也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国家及各级商务、贸促部门历年来都十分重视与非洲各国的投资贸易促进工作。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各地通过建立海外仓、构建非洲本土供应链服务体系,以及举办主题论坛、对接会和推动中国品牌出海非洲等系列活动,积极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品牌出海非洲的速度和质量。近期,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赵浩兴教授团队,结合前期研究及联合开展的中非贸易促进智库工作,以及近百家企业的服务及前期调研,就对非贸易促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质量、创新性开展贸易促进的对策建议。一、我国对非贸易的基本现状1. 对非贸易稳中有升,内生动力增强近年来,得益于非洲数量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城市化的加速、经济增长和收

详情

陶水木:从人文经济视角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研究

宁波帮博物馆笔者以为,从人文经济视角,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研究。一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经济思想研究。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指针,也是行为经验的结晶。作为近现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地域商帮,“宁波帮”商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呈文、报告、函电、讲话、日记等,仅仅将“宁波帮”著名商人虞洽卿、刘鸿生、秦润卿、方椒伯、宋汉章、张静庐、邵洵美、张石川、周信芳、袁牧之等以“作者”在《晚清民国报刊库》检索,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曾在近代报刊上发表不少著述,相信用其他方法再检索, 肯定会更多, 而且相信更多的呈文、报告、函电、讲话会在相关档案中。所有这些,包含了“宁波帮”极其丰富的经济思想(包括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视、演艺、编导理论),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专门研究成果基本上仍是空白。这是遗憾,也是未来“宁波帮”研究的广阔空间。二是拓展和深化“宁波帮”文化产业研究。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近代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

详情

陈寿灿:“四千精神”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精神是文化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时代客观需要的各种意识的特质提升,进而成为界定社会价值判断的行为标准。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必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人民起到涵养、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文化价值观是对地区长期历史实践中的集体行动的思想概括,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整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特定精神资源有迫切需求时,相应的精神资源即会被发掘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冒险,在浙江大地上书写了一幅“农民变居民、老乡变老板、晒场变市场、会场变工厂、集市变城市”的感人历史画卷,用生动实践锤炼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四千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浙江实践的精神写照,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一、“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