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蒋伟胜:叶适的“以利和义”思想

作者:    2023-04-12

叶适(1150-1223)字正则,生于温州瑞安“贫匮三世之家”,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力学,淳熙五年(1179)以进士第二名入仕,从政三十余年,以从二品致仕。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著述讲学,学者因称水心先生,著作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文集》《水心别集》等,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南宋浙学的代表人物。

叶适经历了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学术繁荣,与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陈傅良、陈亮等知名学者交集广泛,又下世最晚,使他有机会对宋代新儒学运动做出系统反思。他对儒家精神的体认,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儒家之道,是立足于经济事功的外王实践,通过“习学”方式实现内圣,即先外王后内圣,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追求先内圣后外王的一条鞭法形成对照。叶适的外王内圣之道与他“道不离物”、“即器言道”、“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等哲学主张密不可分,他一方面把道作外向推展,使之与典章礼仪、名物器度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就《论语》发明“习学”工夫,就《孟子》阐述“内外交相成”之道,把已经推展至器物中的道拉回到人身之内,从而实现外王与内圣的统一。

基于这样的本体工夫理论,叶适发扬“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黄宗羲《艮斋学案》案语)的传统,阐述自己的实事实功思想,提出“务实而不务虚”的命题。他说:“欲明大义,当求公心;欲图大事,当立定论。自献者追愤,自安者忘仇,非公心也。勇者惟欲进,怯者惟欲止,非定论也。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条目先定,而始末不差,斯所谓公心矣。措己于安,而制敌之危,斯所谓定论矣。”((水心文集(补遗)》《历代名臣奏议·九七》)“务实而不务虚”,才能有“公心”、“定论”,公心就在实物之中,体现了叶适把“义理”和“功利”统一起来的思想。

叶适反对忽视功利专尚义理的理学空谈,以为:“今世议论胜而用力寡,大则制策,小则科举,……皆或则于华辞耳,非当世之要言也。虽有精微深博之论,务使天下之义理不可逾越,然亦空言也。盖一代之好尚既如此矣,岂能尽天下之虑乎?”(《水心别集》卷十)他批评“无事袖手谈心性”的理学家说:“奇谋秘画者,则止于乘机待时;忠义决策者,则止于亲征迁都;沈深虑远者,则止于固本自治;高谈者远述性命,而以功业为可略;精论者妄推天意,而以夷夏为无辨。小人之论如彼,君子之论如此。”(《水心别集》卷十五)理学家们把“义理”和“功利”对立起来,只承认义理,否定功利。叶适指出,“以功业为可略”而高谈性命义理,即使议论如何精深,也只能是空言,只有把“义理”与“功利”结合起来,“以利和义”,才是正确的义利观念。

叶适对儒家典籍中讨论义利问题的三种经典表述进行了比较,认为义必须存在于利之中,不存在抽象的义利之别。他说:“古人之称曰:‘利,义之和’;其次曰:“义,利之本”;其后曰:“何必曰利”。然则虽和义犹不害其为纯义也,虽废利犹不害其为专利也,此古今之分也。”

“何必曰利”则是孟子见梁惠王时说的第一句话,鲜明体现孟子义利对立、舍利取义的思想观念,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的论述正是这种义利观的体现。孟子的义利之辩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成为思孟儒家的代表性观点。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求其道不计其功。”将道与谊(义)放在了功与利的前面,要求统治者树立义重于利的观念,全心全意考虑义的问题,不谋求私利。董仲舒在这一论题中将义、利对举,有浓烈的“义利之辩”味道。朱熹把“正其义不谋其利,求其道不计其功”作为白鹿洞书院的院规,表明他对体现其中的义利两分、舍利求义思想的认同。

叶适对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舍利取义的义利观予以批评。他说:“‘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予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而。”古人获利但不独占,有功但不自伐,正是因为这些有德之人去谋求利益功劳,然后将利益功劳分给别人,才能获得道德正义的美名。如果追求利益功劳这个做法是错的,不去谋求功利,那何来与人分享功利,道德正义之名又从何说起呢?

“利,义之和”的说法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穆姜所言:“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勿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段话以后被《易传》所沿用,见于乾卦之《文言》。“义,利之本”的说法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赵衰之语:“《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 “利,义之和”和“义,利之本”两种说法中的“利”都是指民利,就是《春秋左传正义》所说的“有德有义,利民之本”的意思,所以叶适说:“虽和义犹不害其为纯义也。”而“何必曰利”之说中的“利”是指个人专利,所以叶适说:“虽废利犹不害其为专利也。”义利本身本不对立,关键是所追求的利是谁的利,如果是民利,则这种利就是义。义利之辨是相对的,义必须具体到什么人的利中才能显现自身,不存在抽象的义,道义离开功利就是空谈。

在叶适看来,追求物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但不生而,生即动,何有于静?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相去几何?”天理与人欲都是人情感动的结果,二者是一致关系,不能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人的感性欲望需要尊重,只是物欲需要与道德结合起来,而且受道德约束。道义与功利是一体两面不可分,义应该同利结合起来,而不是相互对立,“利,义之本”,即利益也是道义的基础。既重视现实效益,又崇尚道义,义利并行就是其“崇义以养利”观念的主要体现。叶适晚年还提出过“成其利,致其义”的主张,直观地点明“利”是实现“义”的途径,“故古人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义利相和”的义利观念贯穿叶适学术人生的始终。

叶适肯定公利的义利观,主张以“利”实现“义”,而非用“义”来限制“利”。 实德最终应回归到“民利”层面,实德是以众人切身利益为最终落脚点,道德并非虚无缥缈的空谈,应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出来,“道非人不行,不行而天地之理不彰,古今之大患也。”叶适从外王内圣之道重新审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思想,以为士农工商的生产活动都是开展“学而时习之”的外王工夫实践,“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建议士农工商协调发展,反对抑制商品经济,以民利推动实德,实现儒家治道理想。 

叶适“以利和义”的义利观在晚清时期为孙锵鸣、孙衣言、孙诒让等温州籍学者继承,成为发展近代温州工商业的内在思想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温州商人不遗余力发展经济,同时热心公益,都可以看到这种义利观的影响。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