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互联网:别让老年人成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作者:​林政男    2022-11-16

1669100117116633.jpg

119上午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会社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诚如总书记所说,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吃穿住行都被数字技术改造的天翻地覆。从外卖APP到刷码乘车,从网络购物到移动支付,从预约挂号到防疫二维码,我们的生活效率不仅获得了极大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回顾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气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父辈祖辈未曾设想过的生活。同时,我们也被互联网裹挟着,以未曾设想过的速度正在无情地抛弃着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就像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的“父亲”一样,尽管依旧熟悉身边的亲人和所处的物理环境,但他们却只能无助、无奈、无力地停留在原地,生活在过去的回忆里。

今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非网民为3.62亿人,其中41.6%为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而在10.51亿网民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仅占11.3%,其中近3成老年人不能独立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近5成老年人不能独立购买生活用品,近6成老年人不能独立使用互联网查找信息。

仔细观察我们的日常细节,不难发现,健康码和二维码扫码图前总有茫然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踯躅不前,只能网络订菜的封控小区门口总有不会使用订菜软件的老人在苦苦哀求,随处移动支付的柜台前总有无法独立完成付款的老人在四处求助,个性化定   制的网络电视前总有不懂操作而将电视束之高阁的老人在寂寞凋零……

年龄俨然加剧了横亘在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老年人不仅没有平等地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福祉,反而由于年龄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和接受新生事物慢等原因而被迫沦为数字难民。

暂时落伍的老年人就应该被互联网时代抛弃吗?恰恰相反,老年人不仅不应该被互联网的大潮所淹没,更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浪潮中勇敢的呐喊者和智慧的引航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个行业,定心丸无一不是从容不迫、此心澄定的老年人,他们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丰厚的人生智慧成为了年轻从业者脚下“巨人的肩膀”。

互联网流量明星以模式化的演技和剧情快速获取传播广度时,依然有一批老戏骨们坚守着演员的信念感,凭借着无我的演技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文艺作品中不灭的精神灯火;技术行业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快餐式”的工作模式和投资回报率更快的岗位时,依然有一批老师傅扎根在技术岗位上,凭借着多年沉淀的专业技术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大国工匠的执着专注;非遗文化传承越来越难留住年轻人而导致传承危机时,依然有一批老手艺人用一颗赤诚匠心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

都说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老年人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中勇担使命,用勤劳和汗水为年轻一代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当他们不负使命功成身退之时呢?难道要和封建社会的修陵人一样,淹没在时代的封土堆之中吗?这不仅与数字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更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公平合理、开放包容的原则相悖。

那么,如何弥补年龄导致的数字鸿沟呢?归根结底离不开软硬两方面的“关怀”。弥补老年人群体的数字鸿沟既需要“硬件”上的技术关怀和制度关怀,更需要“软件”上全社会始终坚持人文关怀。

“硬件”上,当前,已经有不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终端推出了老年人模式。比如人们日常频繁使用的微信和支付宝,都在老年人模式里以更明显的标识、更高对比度的文字和更简化的操作方式降低了老年人使用的门槛。工信部也相继发布了《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和《移动终端适老化测试方法》,在相当程度上为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规范指引。

但是,适老化程度高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供给依然十分有限,难以覆盖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同时,一些适老化制度依然存在难落地的情况。这就需要软硬结合,在“软件”上下功夫,将人文关怀渗透到互联网时代的方方面面。

比如,浙江省宁波市在村镇、社区和敬老院开展“智慧助老”活动,通过开办手机课堂,手把手地教会老年人如何使用社交软件、网络电视和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针对老年人忘得快的特点,各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和社工随时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宁波市还鼓励家庭中的孙辈带领老年人共同学习,增进老年人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兴趣和效率。

辜鸿铭先生曾说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是温良,温良的中国人最异于世界的就是包容和同情心,所以我们才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老感悟。互联网时代从不缺超乎想象的跨越式技术,也从不缺令人惊叹的创新性商业模式,唯独缺了一点中国人独有的温良。我们期待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成功举办,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让开放的互联网更包容,让包容的互联网更平等。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