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杨轶清:民营企业和浙商群体是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作者:    2022-10-28

微信图片_20221028164931_800x469.png


民营企业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分配单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021年,中央赋予浙江一个重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试点先行为牵引,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共同富裕对浙江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分量。

建设好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核心任务。“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总书记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的明确原则,成为浙江上下树立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的指导思想。

关于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已经比较清晰明确,浙江实践特别是基层探索、市场主体对于三次分配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同样重要。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在二十大期间答记者问时提到,一年多来,浙江努力探索,创新实践,扎实推进。围绕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创造了一系列框架体系,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方法,创造了共富型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

民营企业是三次分配、特别是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和主渠道之一,发达的民营经济是浙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动能。从浙江实践看,民营企业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分配单元,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浙江省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涌现了这样一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活力,依靠民营企业支撑驱动的基层探索典型案例。


浙江共同富裕的基础扎实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持续发挥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取得了瞩目成就。浙江省富裕程度较高、均衡性较好,在中央赋予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任务之前,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浙江是全国最早完成脱贫任务的省份。早在1997年,浙江就在全国率先消除贫困县,并在2002年率先消除贫困乡镇。到2015年,浙江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

从2001年起,浙江相继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在2018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目前,浙江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居全国之首。

2020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1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699元和31930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的2.56;最高最低地市居民收入倍差为1.67,是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等均已实现全覆盖。

共同富裕,没有先例可循。“浙江有条件率先探索、率先破题、率先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总结过去浙江何以走在前列的经验和规律,未来,通过在浙江开展示范区建设,及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能为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示范。


民企共富探索的典型路线图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商是重要生力军和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诠释了民营经济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钢梁铁柱”和浙江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也正成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引擎。要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需紧紧抓住民营经济这个重要主体。

2021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为67.0%,浙江税收收入的73.4%来自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为87.5%,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6.7%,民营企业货物进出口,占全省总额的81.6%,在全国工商联民企社会责任调研中,浙江民企上榜数也多年居全国第一。

作为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重要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对于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如果处理得好,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也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既有利于社会,也有益于企业自身的双赢举措。

民营企业不仅是促进公司内部共同富裕的基本载体,也可以在农村共同富裕中大有作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浙江几个著名的富裕村,其根本都是民营企业在背后的支撑和驱动。

位于浙江东阳的横店集团有200多家生产和服务型企业,先后培育出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A股上市公司,大批农民转身为工人,现有员工5.8万人。2019年,横店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50.7亿元、贸易出口额102.4亿元,上缴税收46.7亿元。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979年到2021年,村级资产从12万元增长到112亿元,年工业总产值从38万元增长到140亿元。全村拥有净资产超过67亿元,村民人均占有净资产550万元。村集体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8家,控股的航民股份(600987)在2004年上市。最近三年,航民村实现利润年均超过10亿元,年上交国家税收超过5亿元,40余年来累计上交国家税收70亿元,同时还解决就业人口12000人。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70000元,企业员工年人均收入82000元。

东阳市花园村全村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上市公司1家、股份制企业3家。2021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642亿元,人均收入15.6万元。花园村各市场主体是产权清晰的民营企业,企业产权按照谁出资谁所有的原则归属不变,花园集团的创始人邵钦祥先人一步致富后,带领花园村民“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这几个村的共同富裕模式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村里有若干家实力强劲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有的是村集体控股,有的是标准民企,都有一位既是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也是村民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如果没有这样强有力的民营企业作为后盾支撑,不可能实现村民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最新推荐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谢晓波: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与杭州“六小龙”的涌现

今天我围绕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的背景、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浙江浓度”的背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与杭州“六小龙”的涌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跟大家作个分享交流。一、民营经济“新年第一会”的背景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个时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针对新情况,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联合国《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从2023年的2.7%降至2.4%,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和海外投资造成不利影响。从国内来看,消费市场需求恢复缓慢,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拖累相关行业,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削弱了投资能力,导致民营企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要素和转型来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

详情

刘亭: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