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企业转型的数字化逻辑: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

作者:    2021-04-27

数字化改革并仅仅简单的数字+,不是在企业内部把信息化部门改成数字化部门,而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变革。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数字化的本质是制度重塑。那么同样,企业的数字化也必定是一个内部组织的重塑过程。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组织机制、工作流程的系统变革,数字化的推进只能是数字化部门的巨大投入,只能是数字化部门的持续膨胀,而难以带来对组织发展的大牵引。本文通过对比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时代特征,来揭示数字时代企业转型的数字化逻辑。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电力带来的大机器,以及围绕大机器的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制造,其核心代表就是美国汽车产业中的福特和通用。大机器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手工作坊,以机器的节奏带动了整个员工的节奏,让流程成为标准化的流程,让员工成为标准化的操作人员,让产品成为标准化的产品。所以,标准化生产、大规模制造以及相应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共同构成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商业逻辑。

之后,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模式则把工业模式的商业逻辑推进到2.0阶段。精益生产以“小批量、多品类”的生产模式,通过柔性生产和更具能动性的员工来组织生产,以更有效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柔性化生产、小批量制造以及相应的准矩阵制组织结构,构成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商业模式2.0。

数字时代的标志是大数据。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力和大机器一样,大数据也必定也会带来商业逻辑的根本变革,即数字化逻辑。

首先,大数据带来的顾客画像,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的细分维度,个性化需求得以真正展现。一些平台之所以能够“宰熟”,其本质上是利用了大数据带来的消费者细分维度的增加,真正“预测”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当然,个性化需求并非唯一性需求,在数据互联时代,小众化的需求,放在全球范围内,其整体规模依然可观。

其次,需求个性化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原有的标准化、柔性化生产转化为数据驱动的定制化生产。在数字时代,定制化生产的基础是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慧机器人。如果说精益生产的柔性来自于员工主导的“换模技术”,而定制化生产的柔性则来自数据大脑及其驱动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慧机器人。

最后,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化生产要求组织的平台化和生态化变革。为了实现定制化生产,企业开始转型为生产平台,平台之上自组织的团队制定定制化生产程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保证生产灵活性和动态优化,企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开始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开展更为紧密和有效的互动,共同组建为共生生态。

因此,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平台化生态化组织,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即企业的数字化逻辑。

企业数字化逻辑的推进,会更加依赖于外部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

一者,数据产权的界定。只有清晰的数据产权界定,才能保证大数据的有效、合法流动,进而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例如,刷脸技术中,脸部数据的产权如何界定、使用权如何界定?如果没有清晰的界定,消费者对于提供自身数据会存疑。因为,我诚然可以刷脸进小区,但是如果小区物业是否会把我的刷脸数据到处贩卖?

二者,数据安全是基础。随着万物互联和数字塑体之后,数字成为界定万物的基础。如果数据安全不能保证,企业之间、国家之间,都会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而重新陷入数据孤岛,从而从根本上瓦解大数据的根基。

三是,数据的可得性。数据产权界定和数据安全的目的是实现数据的流动,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在数字时代,数据和算法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大数据就像工业时代的石油,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算法是利用数据的流程,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要打造数字时代的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就必须保证数据的可得性。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