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任尔东西南北风(中)——诗意中的管理之二十三

作者:朱桂平    2020-11-16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

熬不出,出局;熬得出,出彩。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挑战,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更是如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创业者从白眼相加到青眼有加再到青云直上,经历的磨难与打击是常人难以体验的。企业家或创业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磨难、磨合与磨砺三个阶段。

就拿华为的领袖任正非来举例吧。祖籍浙江的他,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2)时常常吃不饱,三十出头事业刚有点起色又遇到部队裁军,到深圳创立公司又受人骗,2001年IT泡沫危机发生时,华为基本濒临倒闭,差点贱卖公司给外资,随后的人事改革阻力重重。最近几年刚过上好日子,华为手机与5G设备在国际上领先,就受到美国政府的不断打压,女儿在加拿大被扣押,高端芯片供应被限制进而中断。

 一系列的磨难与打击没有将任正非打垮,他反而越挫越强。他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列入华为核心价值观。2004年未雨绸缪启动海思手机芯片的研发,2012年开始鸿蒙操作系统的构建。2019年和今年美国政府对华为实施“实体清单”制裁,华为能够抗打压的锐利武器就有海思和鸿蒙。

企业面临的环境有时复杂多变,各个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态度也会变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员的素质参差不一,有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企业缺少服务意识,吃拿卡要与刁难不少。企业顺利时众星捧月,失利时众叛亲离。企业与政府关系是一大挑战,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前后不一的政策,地方保护主义与各种冲突都会影响企业家的神经。

波特的“五力模型”所说的五种力量,实际上也是企业在行业中的五种力量的博弈。企业家或创业者的决策就显得重要,有时一着不慎会全局被动。浙商最近几年患抑郁症跳楼的不少,有的是压力太大,其中有资金压力,也有市场压力与人事压力等,这些压力有时一道袭来,不少创业者身心交瘁,有的走上绝路。

真正优秀企业家就像岩竹一样在磨难与打击中依然挺立,仍然有韧劲,富有抗压力、反弹力与生长力。吉利集团的创办人李书福与农夫山泉的创业者钟睒睒智力并不超群,当初高考时两人都没有考上全日制大学。但他们两人的定力与韧性是同年代人难以比拟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凡是认定一件事,就将其做好做扎实。

李书福有台州人的硬骨头,很少有人想到做汽车不到二十年的吉利成为浙江民营百强之首。李书福从汽车的外行到中国民营汽车第一品牌的掌舵人,从没有牌照到兼并国际著名品牌“沃尔沃”(VOLVO)轿车业务,李书福的企业家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

 钟睒睒原先是在浙江日报工作,三十岁出头出来创业,先做娃哈哈的渠道代理,然后专注农夫山泉的经营,作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瓶装天然水成为中国名牌产品。他从不沽名钓誉,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从不允许公司刻意宣传他个人。农夫山泉成立以来,遇到的挑战不少, “水源门”“假捐门”“砒霜门”门门都很棘手,董事长钟睒睒都能从容应对,“涉险过关”。几十年来,在钟睒睒率领下农夫山泉挺过各种风波和水战,一路拼搏,成为“天然水之王”。

在绍兴市,诸暨人是个好斗的另类,勾践在此卧薪尝胆。老家人眼里钟睒睒也是“狠人”,他不怕“怼人”。在遇到地方势力保护时,当地报纸常常夸大其词,钟睒睒说:“农夫山泉决不会为舆论暴力低头,也不会为自己的尊严失去颜面。”

 熊比特说过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它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稀缺资源,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创新精神,创新就是面临各种挑战。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需要企业家有执著的本色,合作的精神,冒险的斗志。借用工业设计中的一个词就是鲁棒性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遇到打击不动摇,坚定强劲。一个企业要坚韧挺拔,需要有核心竞争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就如同岩竹的根系,不断从大地中汲取营养,支撑岩竹抗击各种风浪。

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企业有韧劲。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首破千亿,靠的正是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今年新晋浙江民营企业十强。目前公司聚焦主业,逐渐从房地产中退出,继续深耕服装市场。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企业随时做好迎接各种各样磨难的准备。在遇到困难时,逃之夭夭是不可取的。草根浙商为什么能持续发展,主要是如竹子一样紧紧抓住青山。不管环境如何恶劣,磨难与打击多么激烈,企业家与创业者不要放弃放弃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经历无数的磨难与恶劣的环境,岩竹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气节与韧性十足的品格。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千”、“万”两字写出竹子那种不畏艰难、坚韧勇敢、从容自信的神态,拟人化的表达栩栩如生,令人为之神往。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