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中国最高明的老板叫庄德相

作者:杨轶清    2020-07-01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老板?我们先看中国历史上四位最著名的“老板”——刘邦、刘备、宋江和唐僧,当然唐僧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董事长。刘邦君临天下之后有一次与臣下闲聊,他说我刘某人“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抚百姓给粮草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完他话锋一转,虽然我这些本事不如你们,但我能“将将”——你们服我管。所以“一无所长”的刘邦做了大老板。宋江的无论文韬武略还是出身资历,在梁山好汉里都排不到前头,为什么偏偏宋江做领导最服众呢?唐僧更是好老板的典型,他是取经团队中专业能力最弱的,只有他是凡人。但除了唐僧以外,无论谁来做“一把手”都不合适。刘备是被误读的人物,但从个人能力来说,刘备可能比不上曹孙。但老板“弱”的刘备反而他的团队最强。

这四个优秀老板的共同特点,就是看起来水平一般般,但确是做“一把手”的不二人选。所以在中国文化情境的管理模型中,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不宜做领导人尤其不适合做领袖,那些水平一流又不外溢者才是最佳人选。所以中国最高明的老板名叫“庄德相”(即“装得很像的意思”)。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本事,或者说,他们的强项不是专业水平,而是领导力强。

大多数浙商都符合这个特征,外表不显山露水,开了口也是语不惊人。无论财富和才能,都没有露在外面。一个老板是否优秀,不在于自己能干,而是有本事让能干的人为你干。经理人管理者同样有这个要求,“我要比我的下属强”——这是上司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庄德相”在日常管理实践中也高人一筹。比如董事长召集会议应对危机,一个董事长一开口就是一二三四五,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另外一个则说:我昨天晚上半夜没睡,想了很多办法,总觉得没有特别好的,请大家一起想想办法。

这两种情况效果截然不同。前面一种,董事长一二三四五一讲,下面谁都不说话。大家都很聪明,你讲得比董事长好,把老板比下去了,这怎么行?讲得不如老板,那还不如不开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谁都不讲。

后面一种呢,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最后董事长说“讲得对,就照你说的去办”。这些想法董事长自己其实清清楚楚。但这样布置任务效果更好,因为这是执行者自己提出来的。更何况,大家畅所欲言,真有可能提出老板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好办法。这就是典型的“庄德相”风格——“懂装不懂”。

    浙商群体中,“庄德相”也不少。新经济英雄马云,也符合这个古典标准,而且更具现代性——他比前辈“装得更像更彻底”——他确实不懂“专业”而不是“装不懂”。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和转型时期,人才的凝聚和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比有形资源更为重要,更加需要激发创造性的充满浪漫精神的领袖,充分依靠团队的力量,并且把自己的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和系统的能力,而不追求全能的老板或个人的成功。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