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专家观点

数字技术驱动先发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张丙宣    2020-06-27

浙江要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必须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持续将浙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字技术 催生发展新优势

在数字技术革命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数字技术是创造性破坏的直接驱动力量,是把双刃剑,对既有优势而言,它是一个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赋能、增量改革,改进社会组织方式、推动生产发展、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冲击既有的优势、设备、体制机制以及理念等。

坚持创新发展、科技向善,就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机遇。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字技术 驱动浙江形成先发优势

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紧紧抓住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数字浙江”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数字变革为动力,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和深化改革上,浙江下好了“先手棋”,形成了先发优势。

数字技术驱动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浙江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运用到省城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在杭州、嘉兴和衢州,“城市大脑”在治堵、治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浙江首创“一图一码一指数”,推动“封闭式管控”向“精密型智控”转变,“健康码”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数字技术驱动改革从单一层级政府改革向跨层级政府改革迈进。浙江已经全面实施电子政务“云优先”战略,新建系统统一部署到政务云,已有系统逐步向政务云迁移。打造数据共享“一中心”,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一张网”门户,为跨层级跨部门开展业务协同、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数据支撑。一大批数字基础设施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为将浙江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铺平了道路。

以“全周期管理”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治理体制。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浙江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机关内部管理领域延伸,以“全周期管理”推进流程的系统性变革,以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动运行的高效化、便捷化;将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社)网格员全部接入“浙政钉”平台,实现即时沟通、视频会议、跨部门协作。通过业务“数字化”和全程“智慧化”,努力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

数字化转型 推进治理效能转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新目标新定位,浙江应该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审慎设计数字治理的整体架构,推动数字技术与体制机制的协同增效,开展突破性、实质性和系统性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打造数字改革的浙江样本。

审慎设计数字治理的整体架构。可以在“一朵云”“一中心”“一张网”以及“浙政钉”等产品基础上,设计数字治理的整体架构,并加快开发新的应用模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职能部门应加强科技公司与高校的深入合作,建立开放包容的研发团队,推进应用模块的推广和使用。

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化危为机不仅需要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用科技向善的理念引领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让改革带着温度落地。

推动数字技术发展、组织创新及治理体制改革的协同增效,推动改革从部门转向模块。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未来的政府治理不是以部门为中心,而是将政府多层级多部门功能进行整合、形成模块。要鼓励部门在应用模块中开展协同创新,不断优化模块的功能;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使它们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为各种问题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

转自《浙江日报》。作者:张丙宣,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最新推荐

专家观点 | 陈寿灿:创新制胜 品牌出海—— 在“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五月的杭州,柳岸烟波、花香四溢!今天我们聚集一堂,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共同出席“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代表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对诸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2025年5月10日,是中国品牌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思想的第十一个年头。为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召开中国品牌出海暨资源精准对接大会。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100余家浙江品牌企业及服务商积极参与,也邀请到了来自索马利、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各个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商务人士及青年创客亲临现场对接交流。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变幻莫测,2025中美贸易战引起轩然大波,浙商企业及所有中国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贸危机和发展机遇,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为中国企业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基本保障,而品牌出海是国际化、市场化浪潮中的必由经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正披荆斩棘,赢得难得的机遇:在对外贸易层面,

详情

专家观点 | 陈寿灿: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论断,既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关怀与重视,又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民营经济现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域经济格局中,民营经济举足轻重。截至2024年末,浙江全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达到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作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浙江更涌现出享誉全国的“杭州六小龙”,持续彰显着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总体而言,浙江民营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省域实践样本,也对全球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民营经济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所谓“浙江现象”,核心在于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约7%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浙江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在于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

详情

黄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成因和前景分析

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温台先发到全省覆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温台”范围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温州和台州不同,主要指温台沿海地区,还包括义乌、永康、绍兴等县。这些民营经济先发地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受环境所迫,历史上就有外出闯荡做小手艺、小生意的传统。实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松动,他们便闻风而起,率先办厂创业。据有关统计分析,1995年温台两市民营经济占全省比重曾达27%。向全省扩散则像一个“墨汁渗透”的过程。二是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就如“头羊效应”,羊群跟着头羊走,形成了浙江在全国最为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1997年我在省委政研室工作时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区域特色经济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共有30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区块,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16个。有的县特色产业占比甚至高达80%,全省平均接近40%。三是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贸易一直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只不过贸易方式在不断迭代升级,可称作“贸易为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祖伦省长针对浙江“资源小省”的省情现实,曾提出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