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盐业体制改革的消息不断传出,据悉相关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废止盐业专营,从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有关规定,允许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允许食盐流通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放开食盐批发、流通经营。
昨天,记者从浙江省物价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省内盐类产品以及相关包装都为政府定价,具体落实改革还有很长的路程。而对于生产方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来说,这正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转折点,“盐业可跨区域销售,整个市场更广阔了,未来我们能将浙产的海盐卖到外省,也可能被外省的盐业公司抢走市场,现在就要开始思考盐的品牌化建设了。”
未来盐业也将进入市场化
最近,中国盐业协会披露,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已通过第七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并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方案的核心为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
按照已过会的草案规定,盐业在2015年继续专营,2016年则将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省物价部门表示,也听说了有关盐业改革的消息,原先盐业一直是政府定价,此后或将进入市场化。
据悉,中国盐业垄断始于1996年5月,当时为保障食盐加碘,国务院发布《食盐专营办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食盐专营制度为中国消除碘缺乏危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盐业专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此时需要市场化的竞争模式。
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林福亮表示,就如同许多其他垄断产业一样,盐业改革也终于来了。
浙江牌“自然海盐”价格将随产量浮动
是机会还是挑战?林福亮想了想,“说不好。”
原先由于禁止跨区域用盐,绿海制盐只能在浙江省范围内销售,外地的盐进不来,省内的盐也出不去,“以后,制盐厂的市场更广了,可以覆盖全国,各地流通。浙江省是用盐大省,但产量一直很小,每年本地产的海盐大约占消耗的四成,另有六成需要从外省调运。”林福亮说,现在外来的盐还要经过绿海分装,可一旦市场打开,就意味着外省的盐业公司可以自己分装食盐然后进入浙江市场,这对绿海制盐而言是个噩耗。
“此时,就要思考品牌差异化以及市场细分了。”林福亮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矿盐,只有山东、福建以及江浙沿海地区制海盐,“而这其中就属福建和浙江出自然海盐。”这种自然海盐需要盐工每两三天就收一次盐,颗粒细小,不需要研磨加工,品质远胜于其他。
而价格或许会先抑后扬,面对“一袋两元的食盐成本只要5毛”的说法,林福亮摇头道,“去年太阳特别猛,海盐年产量达到10万吨,可是今年天气不热,又多阴雨,产量直接少了一半。”也就是说,未来盐价将根据产量大小出现上下浮动。
盐改历程
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2001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推进,食盐体制改革也开始推行。
截至2008年不同部委提出过5次盐改方案,却未能形成最后的草案。
2009年3月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
2009年底提出了第六个食盐专营改革方案。
2011年3月日本核辐射引发食盐抢购潮,多地现盐荒。盐改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