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强省长提出在2013年下半年,全面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进空间换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业龙头。
为此,本网推出《“四换三名”开发区在行动系列报道》,报道开发区在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中,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的先锋作用。
浙江在线·浙商网8月5日消息(记者 金靖 郎凯行 实习生 林星宇)位于浙江东北部,江、海、湖、河交会的嘉兴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成了自古富庶繁华之地,优越的交通条件也使得嘉兴经济一直是辆驶在浙江各市前列的快车。而代表着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开发区也纷纷扎堆宝地,单嘉兴一地就有嘉兴、嘉善、平湖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桐乡、海宁、海盐、秀洲等多个省级开发区。
随着我国开发区建立三十周年的到来,资源要素瓶颈、缺乏定位、同质化竞争等,开发区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个拦路虎。近年来,环视当今世界,顶尖企业尤为关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而现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的能力也同样衡量着一个开发区的实力和潜力。
桐乡经济开发区,很早就尝到了开发开放的“甜头”。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桐乡经济开发区亟需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向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集约式发展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开发区企业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是跳出开发区发展开发区的重要举措。”桐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冯富强说,如今摸索中前行,为的是寻求自身发展模式的全新路径,也对全省开发区国际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整合全球资源“走出去” 打造国际型开发区
巨石集团车间内部
从航空飞机的高强度外壳到浴室的钢化玻璃,再到电脑电路基板,玻璃纤维这种细如发丝的新材料正密密织就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巨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玻纤制造商之一,也是撑起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当各大企业还在面对广袤的国际市场徘徊踌躇之时,巨石集团的标旗已插满世界各地。
2011年巨石斥资2.2亿美元设立的埃及玻纤生产企业,一方面借助埃及低廉的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让巨石产品在竞争中转优势为胜势,另一方面也有效解决企业目前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影响。
“当今世界玻纤领域,巨石集团无论是规模、技术还是在市场、效益等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巨石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告诉记者,如今公司的产能占全球整个玻纤产能的17%,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
顾桂江介绍,巨石集团如今已在境外设立了12个贸易公司,构建起了全球营销网络。
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开发区面临同质化竞争已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困境面前,桐乡经济开发区选了全球资源这条开阔的大道,推动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推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不仅拓宽了发展空间、引进了稀缺资源、获取了先进技术,同时深度开拓了市场、培育了本土跨国公司。
不仅巨石,截至2013年底,桐乡经济开发区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数累计102个,对外投资额累计达到133.36亿元,其中,国内投资(港澳台地区除外)92.96亿元,国外及港澳台地区40.40亿园区企业推进“四换”工程 挖掘资源最大效益
奇男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器手臂正在焊接
锋利的刀具在机器手中被灵活地转动着,从打磨到焊接,操作工人几乎没有亲手碰过实物。在奇男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6台焊接机器人正在对刀具进行焊接,每两台机器人中间只有一名员工负责操作,一旁的传统焊接生产线上,两名有着十年以上焊接经验的技工也在进行焊接。
“机器人焊接不仅可以减少用工数,减少差错率,而且对员工技术要求比较低。”奇男子副总经理苏信杰对记者说,员工工资年年攀升,技术型工人也极为紧俏,一个焊接工人的工资已经上涨到5000元每月了。
为了做好关于“机器换人”项目的推展,“奇男子”从去年便开始实施技改,从抛磨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到全自动的包装线、选料系统,奇男子这项技改项目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
“等机器全部到位,企业员工将从现在的1400人缩减至800人左右,其中一线用工数将大幅减少。”苏信杰为记者算了笔账,以注塑车间为例,目前员工130人,技改完成后将只剩30人,而产能还将以每年10%至15%的比例稳步增长。按现在的劳动力成本计算,预计2年就能收回成本。
而与奇男子相隔一条街道的巨石攀登,则更做出了“不占一分土地,产值增加6个亿”的技改创举。
去年,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巨石攀登启动了“年产一亿米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生产线增资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为18613.61万美元,用地74亩。
但在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的窘境下,巨石攀登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原厂区内的部分建筑,并对原先布局不合理的车间、仓库等进行重新规划,整合规划后新增建筑面积达61695平方米,盘活了闲置土地。同时,还投入8.7亿元引进了高端设备350套左右,通过技术改造、设备的转型升级、制度创新等措施,挖掘现有土地利用潜力,实现了“零土地”技改。
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达产后,将新产生近6亿元的产值,单位亩产将达到574万元/亩,是原来改造前亩均产值的4.4倍,使现有的每一寸土地都产出最大的效益。
在开发区,像奇男子、巨石攀登这样通过“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实现提质增效的企业不甚枚举。据统计,仅2013年,该区共腾退土地550亩,重点实施“机器换人”项目达15个。同时在加快实施空间换地技改项目工作中,开发区不断推进空间换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鼓励企业增加建筑容积率,允许生产性企业容积率从原来的1.0突破到3.5。元。近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近3年(2011-2013年)对外投资总额是前一个3年(2008-2010年)的4.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