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浙商动态  浙商动态

瞄准城镇化 浙商的新机会

作者:本站    2013-03-26

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中国经济的发展或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浙商该如何酝酿新一轮的战略和规划?上周五,三十多位浙江政、学、商界精英共聚“浙商研究中心2013年度春季论坛”,就新形势下的城镇化、金融改革、经济环境与浙商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把握城镇化发展契机 新型城镇化作为刚刚闭幕的“两会”关键词之一,将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深远的意义,而浙商早已嗅到了其中的机遇。

  千岛湖高峰公司董事长梁绍荣认为,除了宏观经济改革与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更应看到城镇化与浙商发展。现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城镇化就是一次农村改革。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村发展的交通不方便,技术管理不到位,浙江土地面积比较小,人口五六千万。因此要转变为集约化生产力,途径就是农村城市化。”

  城镇化建设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梁绍荣也有自己的观点:“城镇化改革,一方面是农民的自愿,一方面是政府的领导。”梁绍荣表示,自己作为城镇化的实践者,建议不必过分拘泥于发展模式。“只要在引导与自愿的情况下操作,最终都可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而集约化经营就是提高了生产力。遵循国家政策,在政府与农民间达到一种平衡。”

  “城镇化,是浙商发展的再一次机会。”梁绍荣董事长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宗和认为,城市化意味着资源高度集约、巨大的市场内需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一旦形成城市化,就将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和产业,农民市民化。这也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消费结构的提升。对于浙商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浙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吕福新则认为,城镇化虽然是中国发展的要求,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城镇化发展长久而复杂。“盲目追求城市化,会让社会形成麻木感,甚至会出现粮食问题、国家民族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拥有大量资料收集及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让城镇化走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路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与转型依然是关键 “除了城镇化、海洋经济和金融改革,我认为浙商发展还面临第四个问题,就是素质制约、资源制约下的浙商转型。”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任卓勇良表示,从2004年开始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增长的煎阶段,这让站在中国经济前沿的浙商群体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在面临素质型制约与资源型制约的大格局下,浙商不仅仅要看到这些浅层次的机会,更多的是要从更深层次层面考虑,包括企业的转型升级。

  谈到浙商今后的发展,卓勇良将浙商现今的自我恐惧比喻为“阿喀琉斯之踵”。“随着资产的增加,浙商会出现信仰危机、社会责任危机。这些恐惧会变成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上,对于企业家的发展和企业家的心理都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在这样的巨大阴影下,最重要的还是推进体制改革。”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徐斌强调,“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粗放式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浙江经济低速增长并非坏事,我们应该在慢增长的当下注重环境的改善。因此在企业转变增长模式的过程中,无论浙商还是浙江人,都应该放平心态,追求可持续发展。”

  吕福新认为,浙江拥有生态资源优势,今后就应该发扬优势。在国家大面积进行粗放式经营环境下,浙江经济发展应该率先与生态对接,注重生态文明。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