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浙商动态  浙商动态

回眸2011浙江经济:快快慢慢看增长

作者:    2011-12-27

       人们注意到,2011年浙江全年GDP增速预计在9%以上。和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平均12%的历史增速相比,今年速度放慢了。

  对这个“慢”,应当怎么看?

  慢中有快,轻舟正过万重山

  放眼周边,今年增长速度“慢”下来的,不仅是浙江,东部省市增速普遍低于中西部,北京、上海预期在8%左右。对东部来说,增长速度相对中西部慢一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质量提升有没有快起来。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中,京沪浙这三个GDP增速相对较低的省市,增长质量名列全国“三甲”;中科院另外一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报告中,浙江和北京、福建、广东被列为“低碳区”——东部发展,正体现出“好”字当先。

  翻开今年浙江统计报表,诸多反映增长质量的指标正在“快”起来——

  反映发展后劲增强的指标在加快。在出口下行趋势明显、消费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全省有效投资增长加快。至10月底,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增速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全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央企、民资、外资纷至沓来,一批“优、新、高、特”项目相继落户。11月于宁波举办的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上,签约投资总额就达3600亿元。

  反映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指标在加快。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还是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今年同比均有20%至30%以上的大幅增长。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今年预计同比猛增35%。专家认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说明浙江正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

  反映转型升级的指标在加快。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新产品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增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杭州)公司制造出了我国首次批量出口的大型风电机组;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吉利”汽车生产线用上了全球最先进的焊接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风生水起,“浙江制造”正加快迈向高端。

  反映二、三产结构调整的指标在加快。今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全省40个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在政策重点扶持下蓬勃兴起。区位优势明显、商务成本较低的嘉兴,在全省服务业大发展中找到了加快发展的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省第一。

  这些“快”意味着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了坚实支撑,意味着浙江产业素质在提高、转型在加快、结构在优化。

  回首2011年浙江经济,有慢更有快,“慢”中向好,“快”中见优。

  好字当头,风物长宜放眼量

  放到全球来看,无论中国还是浙江,今年增长速度的取得实属不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新兴经济体增速为6.4%,发达经济体仅为1.6%。

  今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和持续蔓延,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浙江带来严峻挑战。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原材料、人工、资金、用地及人民币升值等各种要素成本提高,对中小企业众多的浙江影响尤为明显。这些因素使得浙江经济长期以来积累下的问题得到充分暴露,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浙江丢掉“热”的,发展“好”的。

  到10月,全省提前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全年目标。印染产能占全国30%的绍兴县,在去年淘汰印染产能7.1亿米的基础上,今年又淘汰5亿米;富阳5年来淘汰造纸产能341万吨;长兴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主动关了一半……绍兴县一位领导说:“对我们来说,虽然经济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只是暂时的。总量控制了,就用质量来弥补。”

  同时,我省重点加强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战略性投资,加强科技含量高、引领未来的产业投资,在强基础、练内功、提素质、优环境上下功夫。省财政设立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拿出20亿元,专项支持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这些投入对未来发展必将产生长远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全省各地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杭州临江工业园区对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近年来拒绝30多个项目,放弃投资数十亿元。眼下,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科技城正朝着加快建成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的目标顺利推进。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领风尚

  今年夏天,台风“梅花”来临之际,宁波镇海区果断决定,石化开发区42家化工企业马上停产、减产,18家化工经营企业停止罐区装卸作业,495辆危化车辆全部停运。当有人提出,这可能会影响生产指标完成,区委领导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更关心的是群众的安危。”

  以民为本谋发展。牺牲百姓利益的发展,速度再快,老百姓都会一票否决。我省上下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各地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公正、重视民生福祉、重视人民群众幸福感受。桐乡市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能让老百姓感到幸福的GDP才有价值,我们一切努力的落脚点是增加百姓的幸福感。”记者在各地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干部更喜欢用幸福指数而不是GDP来描述当地的发展水平。

  今年,浙江全面启动“惠民富民”十大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

  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达到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3000元,继续领先全国各省区。

  对“平均线”以下的群体和地区,浙江重点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扶。

  近年来,浙江通过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减缓相对贫困,提高低收入农户的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从今年起,省财政每年筹资16.8亿元,连续三年对泰顺等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分类实施特别扶持政策。一年来,当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民生水平加快提升,区域扶贫加快推进。今年,全省26个欠发达县的农民收入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继续增长。

  浙江建立完善了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乡平均低保标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3%和20.2%,并对困难群众实行基本生活价格补贴。

  编者按:充满挑战又奋发有为的2011年即将过去。在这“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经济走势如何?我们遇到了哪些热点难点,又创造了哪些亮点特点?本报今起推出《开局之年再回首》系列述评,和您一起回眸2011年浙江经济。

  为了让更多百姓圆“安居梦”,浙江今年已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1万多套,提前两个月实现国家下达的18.5万套目标任务。杭州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公租房田园地块项目,依河而建,环境优美,旁边就是单价近2万元的商品房。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公布公租房装修要求,从厨柜、龙头、盥洗盆到花洒、梳妆镜、毛巾杆,都有明确标准,不仅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还要住得比较舒适。

  从衣食住行到养老医疗,从上学就业到公共文化服务……浙江对民生的保障改善,非但没因增长的放慢而慢下来,反而跑出了民生“加速度”。

  今天的浙江大地上,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环境生态优美、社会平安和谐的长卷正徐徐展开。

  克难攻坚,创业创新再登攀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周期特征明显,向来是波浪式前进,不会一马平川。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4位,年均增速全国第一。但这30多年里,高速增长并非一以贯之。从1978年到2008年,增速有3个年份在10%以下:1983年、1989年、1990年。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期”。

  与此同时,2008年浙江人均GDP就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日本、韩国等周边经济体的发展历史证明,这一阶段的增长率从高速区间回落是普遍规律。这一阶段,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凸显,加之当下外需低迷,如硬要维持和以往一样的高增速,在力求科学发展的今天,既不必要,也不现实。所以,浙江“十二五”规划也将年均增长率确定在约8%这么一个低于前30年的水平。

  一轮快速的增长必然埋下调整的伏笔,而一轮健康的调整,又必然孕育着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

  改革又到攻坚时。浙江30多年来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当年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而今,如何继续发扬勇为人先的精神,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专家预测,明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比今年有所放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对浙江,“稳”主要体现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和社会和谐稳定上。“进”主要体现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如同骑自行车,“稳”首先离不开保持一定的速度。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

  对速度问题,应不单纯以“快”、“慢”论英雄,而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对浙江来说,重要的是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先行一步、在科学发展上走在前列。面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只要我们按照“调结构、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浙江经济完全可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为“十二五”再上新台阶迈出坚实的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