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和适度增长的双重任务,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浙商又该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日前,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浙商创业与知识创造》论坛就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新浙商以新的价值观、思路和方法去创业,用知识再创造去改变现状。
归纳一种适合浙商本土管理的成功理论
《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 蒋东生:
在民营企业云集的浙江,浙商的创新其实是企业、行业以及浙商个人的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一家企业的成功,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其他层面,都包含了一个知识不断创造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作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学者应该在实践过程中用知识推动企业的进步,把所研究的学术理论在一个有利的时机里让企业得以实践。企业的实战经验也可以用一种学术性的方式方法来总结,这就是互相联动。也就是说,我觉得一名学者在良好的实践基础上去寻找创新,同时创造新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创新过的理论与现代的学术结合起来,多与企业、企业家保持联系,这样既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同时也是验证理论在现实中的作用的一个途径。
现代的企业管理,事实上很多企业学的是一些国外的经验,但国外企业和浙江企业的背景毕竟是有区别的。因此从它的实践本身内容而言,国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企业的基础也是不同的。但浙江的民营企业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开创走向成功的特殊历程,双方背后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拿国外的所谓的模型来套我们的成功,两者之间恐怕会有脱节。
我认为,不仅是浙商,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都一样,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一定有我们自己特色化的东西,这正是必须要以一种学术的方式、用学术的语言、用学术的规范方法来归纳总结的,这也许就是适合我们现实的管理创新。
新浙商的创新应该是核心价值创新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 蒋泰维:
转型之际,浙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着经营管理理念的守旧与创新、商业模式的固守与变革、价值取向的恒定与提升的矛盾。如何从传统的浙商变为新型的浙商?他们应该是从原来靠机会来创造,靠他个人的胆魄个人的眼光来创造,转变为知识的创造。
现在的浙商拥有的优势越来越多。我们曾在一个科技新浙商的评选活动中发现,浙商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挑起了企业管理的大梁。此外,他们还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甚至在某一方面就是行家。新浙商也越来越国际化,其中很多是海归,在海外留学甚至是工作了多年回来,掌握了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有的甚至在国外就已经办了一些小公司,回来以后再规模化成功的办了一些新的公司。
去年我们清华大学浙江研究院已经在硅谷那边准备设一个孵化器,设一个创新创业基地,我们现在的孵化器不仅办在杭州,办到国外,一些科技园也要办到国外去,就地利用当地的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白天在美国的公司里干活,晚上到这个孵化器公司干活,待项目孵化到一定程度再回到国内。
我个人的见解是,作为现代新浙商应该既要有全球化视野、全国化胸怀以及全局化的思路,也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科技的手段以及创造的水平。只有在思想、理念、精神意识上的新才是浙商真正的新,创新才是当前核心所在、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各个大学都有MBA、EMBA总裁班等之类的,这些培训班往往以面向老板、企业老总的居多。而真正面向工程师的、面向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的研发中心主任的很少。其实创新是一个团队,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班是需要,这个需求的量很大,所以提议面向企业骨干的培训班应当增加。
打造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更强大
浙江省社联名誉主席、浙江省浙商研究会会长 胡祖光:
我觉得浙商就像东非大草原的斑马一样,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尽管路上遇到艰难险阻,但最后其中的一部分肯定能到达目的地,所以我对浙商的生命力不担心。
我知道,每家企业都不想成为一匹被鳄鱼吃掉的马。企业家怎么样进行知识创造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日本的中野先生在1995年时写过一本《知识创造公司》的书,我担任大学校长11年,我始终认为一所大学教育现代企业是需要把企业界的理论拿到实践当中来运用的。像中野先生提出的SECI模型,我就认为用在我们学校也一样通用,即要通过互相的交往,他提的是企业界的交往,我们学校是老师的交往,把老师教学生的隐性知识通过交往让大家参与感受,怎么样通过感受让自己有启发。E,就是外围化。当时我们就通过老师的交往,通过听课总结出来一个方法,英语的课堂教学一种新的模式。外语老师称之为是颠覆式的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模式。C,就是结合,I是内部化,我们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将成为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企业来说就是形成企业文化。如果形成一个企业文化以后其他企业是学不去的,对企业来说是强大的东西。
浙商结合中野先生的SECI商业模式,打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我想我们企业用这个模式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也会有好的结果。
面对资源挑战浙商更要创新
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 凌云:
“十二五”时期,我们浙江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资源严重不足就是当前的一个挑战,资源包括能源、土地资源、人才资源等各方面。
说到能源,最常见的就是用电问题。眼下用电紧张是众所周知的,数据显示,今年浙江用电需求比去年增长14.14%,今年1-3月浙江用电增长14.6%,比去年年底多了0.5%。这样的增幅意味着,未来五年浙江的用电量要翻一番,这个能实现吗?
1978年,浙江省最高的负荷是73万装机容量。翻一番就是150万装机容量,实现这个没有问题。150万装机容量翻一番,为300万装机容量,结果也是没有问题。现在玉环电场的负荷可以承载400万装机容量,号称全世界最大的电场之一。300万装机容量翻一番到600万装机容量也能实现,然后再从600万装机容量再翻一番1200万装机容量也没有问题。但是,今年最大的电力负荷要到多少?5000万装机容量。
5000万装机容量的基数很大了,再翻一番就是一个亿的装机容量,这在五年之后还能实现吗?到时电场应该建在哪里?我们的测线走廊又应该设在什么地方,变电所又能建在哪里?试想一下,如果是要在下沙建一个电场,200万-300万装机容量的机组怎么放?测线走廊又应该在哪里?所以用电量年均15%左右的增幅,对浙江而言是一个信号,说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转型升级是浙江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浙商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高能耗的产业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了,这正是目前浙江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浙商的创新不妨考虑到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是靠环境的,我们浙商的发展就是靠了我们浙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样的一种政策取向,这样的一种合理的环境才能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