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专家学者共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者:徐丛丛    2025-03-15


3 月 14 日,由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主办的 “深度求索:民营经济在浙江” 学术研讨会在浙商博物馆圆满举行,来自省内政、学、研、媒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浙江民营经济的成就、挑战与未来展开深度研讨,为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浙江经验与智慧。

研讨会由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主持。

陈寿灿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军,是“浙江现象”的显著标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勤劳智慧的实践写照,是以浙学为代表的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化育的“四千精神”为标识的理性-事功精神为文化力支撑,彰显了浙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杭州六小龙” 的崛起更凸显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研讨会上,六位专家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将浙江民营企业家发展细分为五个时期,深入分析不同阶段企业家特点与企业竞争力变化。他指出,浙江民营经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但始终坚韧发展。为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繁荣,他提出理论、制度、政策三方面创新,强调要澄清资本等理论概念,明确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创新经济制度并支持各类创新,以创新夯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原院长刘亭以 “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 为主题展开演讲。他认为浙江虽有 “杭州六小龙”,但传统生产力发展受限,新质生产力尚未成熟,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为此,他提出从人才管理、分配制度、新兴企业培育、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四方面入手,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文创新的三个全面创新,把创新创业创富人才的内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以响应、完成中央交给浙江的任务:挑大梁,做贡献。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发展战略部部长黄勇概括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轨迹的四大特点,即从 “温台” 先发到全省覆盖、从能人挑头到邻里帮学、从专业市场到电子商务、从消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他从企业家、政府官员、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强调当前应把握总书记重视民营经济的契机,乘势而上,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迎来中国、浙江民营经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未来。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从五个方面深入挖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 “黑土地”,提出深谋远虑前瞻布局、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四系并发相互支撑、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的观点。他呼吁浙江应继续深耕厚植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黑土地,奉行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谢晓波在主题发言中分析了民营经济 “新年第一会” 的背景,指出当前民营经济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有效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并将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概括为充分发扬首创精神、实事求是有为担当、辩证处理政府“无为”与“有为”的关系等,他认为“杭州六小龙”的涌现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查志强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认为这次会议凸显了信心、科技创新、代际传承及营商环境优化的力量,他还围绕 “更优营商环境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五个举措,即引导舆论环境、优化制度环境、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打造营商文化,以增强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在座谈交流环节,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朱迁进分享了营商环境评价相关情况,并提出柔性执法、亲情服务、主动揽责等建议;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波阐述了浙江民营企业从制度劣势到制度均势再到制度优势的发展过程,认为浙江民企的发展,是正式制度合法性、基于浙学传统的区域文化禀赋所带来非正式制度合法性以及浙江民企持续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浙商博物馆馆长杨轶清分析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老产业与新产业、老一辈与新生代、老政策与新政策以及浙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提出了将浙江建成创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期望;新华社浙江分社经济采访部主任张璇分享了报道浙江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经历与思考,强调媒体应加强与创新企业联系,更加关注人才体系建设;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张建伟结合工作实践,交流了中央重视、国家部署对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的重要性。


此次研讨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重要论述的实践回应,深度探讨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为探寻未来发展的崭新机遇与可行路径提供了丰富思路与方向,也为破解全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了浙江方案。未来,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将持续搭建智库平台,深度求索与研究,助力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再立新功。

最新推荐

陈寿灿出席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并作主旨报告

10月12日,纪念黄宗羲诞辰415周年学术活动在宁波余姚成功举办。作为宁波市社科界重大学术活动,由余姚市社科联、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深入研究阐发梨洲先生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宁波市社科联主席傅晓,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姚市社科联主席黄桂树出席会议并讲话,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会长董朝晖致辞。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工商皆本’思想的历史溯源与浙江意义”的主旨报告。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工商皆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本-末”问题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古代中国由“农本抑商”迈向“农商皆本”的政治思想转向。自先秦“义利之辨”发轫,中华文明围绕农与工、商关系,逐步完成由“重本轻末”向“农商皆本”的观念演进。春秋时期,管仲“轻重之术”彰显“藏富于民”的治理旨趣;两汉《盐铁论》之辩,使工商业持续进入“富国强兵”的政策视野;唐宋以降,商品经济的“流通-信用-法度”秩序臻于稳固,票号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人文风貌的崇商特质

自古以来,浙地商业风俗兴盛。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其岁时、礼仪、娱乐、饮食等风俗活动丰富,深刻反映出浙地新兴市民商人的生活旨趣;浙地对外贸易活动频繁,宁波、舟山等港口贸易业、渔盐业发达,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培育了浙地人民勇敢、勤劳、开放的精神特质;浙地手工业种类繁多,龙泉宝剑、哥窑青瓷、东阳木雕等精湛工艺映衬出浙地人民精致、创新、格物的人文特质。浙地丰富多元的商业活动源于浙地人民崇商重教、通商惠工的文化倾向。以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家风家训、浙江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浙地商业乡俗文化,以治生、理财和制用为纲,深刻反映了浙地深厚的崇商民俗风貌。其一,讲求诚信、务实、开放的浙江商帮文化。浙江商人自浙地生发,以血缘宗族和地缘乡谊为纽带,在客居地建立同乡会馆、公所等商人团体。浙江商帮种类繁盛,商帮文化丰富。自南孔入衢,儒学深刻塑造浙江商帮文化“亦儒亦商”的身份特征。在儒学影响下,浙江商帮具备“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儒商品格,并在浙学涵养下带有“道由天定,事在人为”的乐观商人取向。以“龙游商帮”“宁波商帮”“南浔商帮”为代表的浙江商帮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民国时期的文献《龙游县志·

详情

【浙学与浙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文化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文化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效应广受学界关注,并引发了对于经济增长背后文化基因的规范分析研究。斯波劳雷和瓦克齐亚格通过双边模型对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距离进行观测,认为以信念、惯例、习性、风俗等文化特征为代表的基因距离差异能够促进或阻滞技术扩散,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国内学者如赵子乐、林建浩、刘蓝予等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基因理论,论证本土传统文化基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高地,浙江民营经济造就了浙江经济、财政的高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较之其他省份具备密度高、规模大、实力强、分布均衡的发展优势。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浙江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已超过1300户,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1.6%的出口、87.5%的就业,这些指标均位居全国榜首,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各地、县(市区)民营经济模式、产业发展皆具特色。因此,研究浙江经济发展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基因,阐明其经济文

详情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