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灿应邀出席全省亲清政商关系乡镇(街道、园区)探索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并作主旨报告
8月27日,全省深化亲清政商关系乡镇(街道、园区)探索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台州市路桥区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交流、推广全省各地亲清政商关系乡镇(街道、园区)实践探索工作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探讨基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郑敏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台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苗文斌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省工商联副主席李立飞主持,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工商联、亲清政商关系乡镇(街道、园区)所在地县级工商联负责人及有关乡镇(街道、园区)代表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陈寿灿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亲清政商关系的浙江实践及启示”的主旨报告。
会上,陈寿灿教授指出,政商关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亲清政商关系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多元、多层、多维的政商关系为切入,政商“主体”可从微观(官员-企业家)、中观(政府-企业)、宏观(政治-经济)三个层面予以辨析,并对应国家-省域-地市-乡镇(街道)各层级的关系运行及其协同;政商“关系”则须以法治为轴、以规则立界,在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中实现“有所为而不越位、有所亲而不逾矩”的良性政商交往。据此,对“亲清政商关系”的科学把握,应立足“政府有为”与“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治理取向,顺应数字文明时代的制度重构,正确处理“亲清政商”与“营商环境”的一体两面与辩证统一,通过制度供给与数字赋能提升政策可达性、规则可预期与企业获得感,从而构建边界清晰、运行高效、风清气正、可持续演进的现代营商治理生态。
随后,陈寿灿教授系统梳理了我省在亲清政商关系领域的探索与成效。作为“重要窗口”和民营企业大省,浙江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牵引性工程,始终做到干在前头、走在前列。近年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下,省工商联在全国首创探索亲清政商关系乡镇(街道、园区)建设工作,为推动构建高水平亲清政商关系破题开路。实践层面,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先一公里”,浙江各级工商联聚焦行政合规、行业自律、企业自我合规等重大环节精准发力,涌现出如台州市路桥区“1187”亲清政商关系工作体系、宁波市古林镇亲清家园等一批具有辨识度的鲜活范例,在全国范围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学术层面,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型政商关系研究”课题组持续深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已连续七年发布浙江省域政商“亲清指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围绕指数维度,陈寿灿教授从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力与支持力、企业活跃度、政府廉洁度、政府透明度、廉洁感知度等方面提出系统化的完善建议,以指数引导实践、以实践反哺指数,推动亲清政商关系不断提炼、迭代与升级。历年“亲清指数”结果充分表明,浙江政商关系的制度构建与实践推进兼具典型性与前瞻性,已成为全国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杆与“省域样本”。
陈寿灿教授认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由制度框架、数字赋能、法治护航与文化滋养协同支撑的系统性工程。面向未来,他指出建构亲清政商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
其一,“亲清统一”。把“亲”体现在主动服务、增值供给,把“清”落实在公开透明、纪法边界。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三组关系”,指出要“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据此,应当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问题直达+协同督办机制,实行正负面清单+全流程留痕,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制度化、数字化与法治化的协同中,确保“有所为不越位、有所亲不逾矩”,以边界清晰、规则稳定、运转高效的制度安排夯实“亲清统一”的实践基础。
其二,“主体能动”。坚持“政府侧-商会侧-企业侧”三侧协同发力。其中,政府侧聚焦简政放权、流程再造、政策直达与公平监管;商会侧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推动行业自律、要素对接与纠纷调处;企业侧夯实依法经营、合规内控与诚信建设。在此基础上,工商联组织要在助推政府部门行政合规、指导所属商会行业自律、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合规上找准发力点,把制度供给转化为企业可感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其三,“载体新颖”。以“场景化、项目化、节点化、品牌化”塑造载体生态。将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社情民意信息、政企恳谈会、清廉民企建设、政商交往观测点等纳入“亲清乡镇(街道、园区)”关键抓手,落实“一镇一方案、一园区一清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闭环。
其四,“法治保障”。以法治方式为“亲清”立规矩、强底线:完善涉企执法的程序规则与比例原则,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推进同案同标与类案检索;健全行政复议、诉调对接、多元解纷与合规第三方监督机制;提升涉企司法服务质量与可预期性,把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安排,使权利边界与治理路径稳定、清晰、可执行。
其五,“数字赋能”。打造数据驱动的政策直达与服务增值体系:以企业画像实现“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兑现可视”;推进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同城同标、跨域协同”;将恳谈-受理-督办-反馈线上闭环,建设风险预警与合规辅导工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其六,“文化滋养”。以清廉文化、契约精神、创新精神与诚信文化为底座,营造重商、尊商、亲商的社会氛围。把舆论环境与商业文化纳入营商环境治理,通过典型培育、信用激励与负面曝光,促成“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交往准则内化为长期自觉。
其七,“学术为基”。强化成果转化与标准供给,建立“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操作指引-实践评估”转换链;培育复合型人才,面向干部、企业家、商会秘书处开展法治合规、数字治理与公共管理方法论培训;健全学术伦理与知识治理,完善数据采集与发布规范、第三方审查与可复核机制,确保研究中立、结论客观、引用规范。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陈寿灿教授强调,以“亲清统一”为牵引的浙江亲清政商关系实践,正是中国式管理创新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经济管理涉及政府端、企业端、市场端及相互联系的诸种运行场域;也涉及到思想、制度、到治理手段及相互统一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企业家的创新、企业的创新需要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容社会的融合中实现。我们要与新时代浙学的学术场域中,创新具有浙江特色、中国风格的新型政商关系。中国式管理创新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