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锡:道德资本论之“误读”的误读之“误读”
第三届中国商业伦理大会专家观点集萃(四)
自从我提出道德资本观并出版《道德资本研究》《道德资本论》以来,学界有对道德资本理论给予支持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有提出质疑并展开商榷的。对于相关质疑和商榷,我均作出了学术回应。这些都进一步推进并完善了我的道德资本理论研究,并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近年来,仍然有人撰文或在学术交流中认为我误读了道德资本论所涉及的相关主题性概念。鉴于这样的质疑,我将对质疑者自身的误读作一些阐释。我的总的看法是,有的人误读了我的所谓“误读”,没有真正弄懂道德资本论中的精神,曲解了道德资本论中的观点,断章取义地对待道德资本论中的某词某句某理论,形而上学地对道德资本论展开了所谓学术批评等。故我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表达相关学术观点,作为对“‘误读’的误读”实乃“真正误读”的学术回应。
一、关于对“经济”的误读
有人认为,经济就是谈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与道德无关,谈论经济同时关注道德问题,是越出学科边疆的“多管闲事”的动作。并认为,既然经济与道德无关,那道德资本就没有理论前提或依据。
这是对经济概念的形而上学式的误读。
经济是一个复杂经济学概念,历来学人们对此都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阐释。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经济的解释必然包含道德因素。例如,关于经济是少耗多益的解释指的是为了让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最好或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经济活动就应该少消耗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关于经济是生产及其效益的解释均涉及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效益等概念,然而,这些概念的解析都会涉及劳动主体、劳动者关系、劳动者与归属不同所有者的资源的关系;关于经济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解释既包括生产经营效益,也包括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共同享受、共同发展的内涵。
这就是说,经济活动不可能是为物质效益而物质效益,经济活动一定是为了人们生存生活得更好,为了自然、社会、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之所在,是经济活动的道德之所在。
由是观之,经济一定是是人参与的经济,是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发展的特殊存在方式,是人和人际关系或人际利益关系的本质的反映。因此,经济其实不只是投入、产出和效益等问题,经济是内涵人和人际关系之应该的道德的经济,必然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关注道德并与道德共生存的经济。经济如果不内涵道德,这样的经济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也不能存在。而且,在一定意义或从宏观意义上说,经济活动就是道德活动。
同理,资本一定内涵着道德要素,离开道德视角就无法正确认识资本内涵及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本质为什么是剥削和压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道德是资产阶级的道德,离开了道德尤其是阶级道德视角,也即离开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的“不应该”“不道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真正认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因此,任何经济都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道德性的经济,只是因社会制度的不同,其道德性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诸多学者认为,作为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学不可能不研究经济德性,不包含经济德性问题的经济学,是幼稚的甚或是庸俗的经济学。因此,“所谓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假问题”,“经济学‘不讲道德’等于否定了人类经济生活本身的道德性,而所谓经济学‘讲道德’的说法也是一种多余的甚至是暧昧的表达”,“人类原本就不存在不讲道德的经济学。”
二、关于对“资本”的误读
有人认为道德资本论误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范畴。认为道德资本论视野中资本是不具有阶级属性的,更不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还说资本表征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属性。
这是在现时代条件下对资本本质的教条主义式的误读。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道德资本概念中的“资本”并非马克思使用和论述的经典资本概念,而是资本一般视阈下的范畴。即是说,道德能够以其特有的引导、规范、制约和协调功能作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经济价值增值。因此,从资本一般概念出发,道德作为影响价值形成与增值的精神因素具有资本属性。换言之,道德资本是体现生产要素的资本的概念,是一种有价值的生产性资源,是广义资本观下的资本概念。它不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反映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分析工具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经济范畴,更是经济关系范畴,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道德资本概念与马克思资本概念是有区别的,这也是理解道德资本的理论空间和逻辑边界的起点。
事实上,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问题是在何种社会制度下的资本运作。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但是,如果把资本仅仅看作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那就是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讲资本的存在和资本运作,哪是何种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这当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它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所以,资本并不是专属资产阶级或专门体现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要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待和处理资本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各类资本良性发展、共同发展,发挥其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生产要素,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及其本质特征。进而言之,道德资本是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生产要素的资本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精神要素。
三、关于对“道德”的误读
有人认为,提出道德也可以是资本,是没有理解道德的本来含义。还有人具体指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无论是作为一般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道德,还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化的统治阶级的道德,它的实质都是社会规范,是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社会规范而存在的。只是相对于作为上层建筑而存在的统治阶级的道德而言,一般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它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约力与导向力更为弱一些。
这是对道德概念和道德作用的一知半解的浅释式的误读。
将道德仅仅理解为社会规范的总和,并认为一般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道德,它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约力与导向力更为弱一些,这观点有待商榷。该观点一是没有真正理解道德的“本体”“本态”和“本真”即没有真正弄懂道德的内涵,二是难以由此真正理解道德的功能和目的指向,三是不能在更深层次上把握道德与社会生活、生产的逻辑关联。
我曾经指出,历史上影响最大争论最多且最接近于道德本体探究的是关于道德依据的“应该说”。而且,正如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宋希仁教授所说:“没有对‘应当’的自觉和理论认识,就没有科学的道德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说,建构科学的道德哲学,其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就是对“应该”(“应然”、
“应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始终认为,不对道德依据即人立身处世、集体生存发展之“应该”进行深入的透视,我们对道德的认知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诸如“规范总和”等表象层面,以致于我们无法在道德实践中体现“本体”“本态”和“本真”之逻辑一体意义上的道德。我们所讲的道德是指不断地回归于应该的人立身处世或集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既然道德是人立身处世或集体生存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那么,道德的存在依据和价值,就一定是体现物质和精神作用的独特作用的发挥。在经济领域,道德的存在依据和价值一定是依据自身的独特功能,产生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否则,谈道德或道德规范一定是空谈。
其实,说到底,就道德具有规范内涵、特征和功能、作用来说,道德规范人们行为,目的就是明确行动方向和目标、实现更好物质和精神效益,否则,规范人们行为的意义又何在呢?同理,在经济领域的意义也一定体现在它对经济主体获得更多更好利润上面,否则,在经济领域谈道德及道德规范有何意义呢?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它也必须通过净化人民的思想境界、规范人们行动并产生物质和精神效益才体现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四、关于对“资本本性与道德关系”的误读
有人认为,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赚取利润,它与讲不讲道德无关,而且资本的本性与道德是冲突的。
这是在现时代条件下对资本本性与道德关系的片面式的误读。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性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故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性质是排斥趋善道德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并非就意味着与历史发展进程一致的科学意义上道德相悖。就资本一般意义上来说,它是指投入生产过程并能带来更多利润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是一种能使价值增值的能力。实事上,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要获得最佳、更多利润,在不变资本一定的情况下要依靠劳动者作用的发挥,即靠活劳动创造新的价值。而活劳动者不只是作为劳动主体的躯体而已,它必然包括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道德觉悟等,其中作为资本精神要素的人的道德觉悟决定着资本的理性度、运行特质及其运行效果。所以说,道德与资本共存,资本需要道德,且道德价值因资本的顺畅运动而凸显。
因此,在现时代,资本的本性与道德力量不仅不相抵触,而且是互为支撑的。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要实现利润增加,资本要紧随生产过程不断地运动,即要有生产产品过程,要有销售行为过程,要有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协调过程等。然而,这些获利的必经过程顺畅与否,与讲不讲道德之关系十分密切,假如生产产品过程、产品销售行为过程、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协调过程。所以,资本需要道德,资本的运动需要道德的参与。而且,资本的力量和资本的效益往往不仅取决于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而更取决于对用户的责任心渗透到经济行为及其产品中的程度,也即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的产品的道德含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要区分,在定位上要明确,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因此,道德无疑也是规范和约束资本发展、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力量。
五、关于对“道德资本特质”的误读
有人认为,提出道德资本概念是“简单的概念泛化层面的道德的资本化”,是将道德资本化。
这是对道德资本概念的的曲解式的误读。
其实,“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将“‘道德’解读为一种‘资本’”,也不是将道德资本化,更不是将道德与资本等同。“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道德在经济发展和获得利润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一开始就指出,资本是一种力,是一种能够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还指出,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道德也是资本。当然要指出的是,道德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它一定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科学的道德。这样的理念与道德资本化不是一回事。事实上,道德是资本精神层面的要素,它不可能独立形成资本,它在发挥经济作用过程中是依附于物质要素的,因此,趋善意义上的道德资本化是一种主观臆造。而且,资本化了的道德不是我们理解的趋善意义上的道德,而是我们所唾弃的恶德或剥削阶级道德。
六、关于对“道德工具理性”的误读
有人认为,“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把道德当作赚钱的工具,会使道德陷入工具化的危险境地,是让道德“待价而沽”。
这是对道德的“工具理性”的错觉式的误读。
这里必须澄清一个观念,道德的工具理性作用即道德的功利作用与道德的工具化不是一回事。我认为,道德存在理由是因为道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如果把道德的作用发挥过程当作利用道德并将之作为手段的过程,这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致用是道德存在基本前提和目的。如果说把道德的工具理性作用说成是道德工具主义的庸俗化,坚持道德与获得更多利润无缘,强调所谓的“道德只能是人本的,不能是物本的”,那所谓的伦理学家们会是虚伪的道德空谈家。其实,“道德工具化”是一个伪命题,道德工具化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其一,如果把道德仅仅做为赚钱的工具,这时候的道德不是我们所指的趋善意义上的道德,而是趋恶意义上的道德,甚或是伪道德,是缺德。如果缺德而赚钱,那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暂时的畸形经济现象;其二,如果把道德作为市场上的交易条件或手段,这说明道德可以用来交换或买卖,那这样的所谓道德还是我们所理解的道德吗?稍有点常识的人应该不会混淆善德与恶德的区别。所以,研究和阐释道德的工具理性、道德的经济价值与陷入道德工具化的危险境地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学术常识告诉我们,资本的投向与作用的发挥一定会有道德在起着独特的“工具理性”的作用,而工具理性作用与道德工具化是不能等同的。如果把道德的工具理性作用与道德工具化混同,并进而将“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认定为让道德“待价而沽”,那是没有逻辑根据的庸俗的理论观点。
七、关于对“资本和道德之阶级性”的误读
有人认为,对于资本而言, 它只有一种阶级性,即资产阶级属性,因此,从道德的阶级性来看,道德资本论把道德看作一种资本,也是对道德本身的严重误读。把道德看作一种资本,等于是把历史上所有阶级的道德都赋予资产阶级这一种阶级属性,而这显然不符合道德本身的真实情况。 因而,从这个角度讲 ,道德资本论也是存在对道德的误读与误解的。
这是对资本和道德之阶级性极具偏颇式的误读。
资本是有阶级性的,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问题是哪个阶级的资本?那个阶级的道德?按照上面的质疑观点,资本只有一种阶级性,即资产阶级属性,那道德发挥经济作用就一定是资产阶级道德;按照上面质疑观点,那社会主义就不存在资本及其资本运作。以上观点倒是对资本和道德阶级性的严重误读。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具有资产阶级属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及其资本运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现象,社会主义道德能够促进资本的理性运动并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展。
而且,没有任何依据说明,把道德看作一种资本,等于是把历史上所有阶级的道德都赋予资产阶级这一种阶级属性。这是牵强附会的没有逻辑的叙述。常识告诉我们,我们讲道德的经济作用、讲道德也是资本之道德一定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意义上的道德。
八、关于对“生产力”的误读
有人认为,道德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曲解基础上提出的,是夸大了道德的作用。
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浅显式的误读。
我的与道德资本理论相关的道德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道德资本论的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认识。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呢?我在拙作《道德与精神生产力》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在谈及货币问题时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因此,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这就说明,在对全部生产力的理解中,不能缺少或忽视生产力的精神因素。事实上,忽视甚或不承认精神生产力的存在,物质生产力也不可理解。因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这就是说,物质的生产力是依靠精神的生产力才得以成立或形成。否则,“没有人的作为‘主观生产力’及其观念导向,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曾经强调的,“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的物质表现”。这就是说,可以作为物的生产力的物如果不渗透进精神的因素就不能使其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只是一种物的存在而已。所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离开了人和人的精神(意识)支配,就不能成为进入生产过程并成为生产力要素。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提出的,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是马克思在同样意义上使用的“一般生产力”的概念。它是指由知识、技能和社会智慧构成的科学。为此,马克思也多次强调,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指出“[不变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到处都以固定资本、原料和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学力量本身,也包括为生产所占有,并且已经在生产力中实现的科学力量”。当然,前面已经说到,物质的生产力是依靠精神的生产力才得以成立或形成,然而,作为科学力量的一般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只有与物质生产力结合并发挥作用才能成立或显现。因此,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物质的生产力和精神的生产力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然精神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科学因素或科学力量,那么,道德应该是精神生产力的方面。而且,影响人的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的道德,一定是精神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因此,不能完整理解甚至曲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不了解甚至误解道德在生产力形成中的独特作用,才错误地认为道德生产力夸大了道德的作用,并进而武断地否认道德生产力概念及其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