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水木:培根铸魂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
今年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浙江省委署名文章《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走前列作示范》,文章全面总结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20年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
“千万工程”今后如何迭代升级、深化推进?浙江如何继续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走前列、作示范?需要在全面总结经验、充分调查研究、把握新时代“三农”问题、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做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作为“千万工程”重要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经过20年实践,城乡差距大大缩小,但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仍有很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乡村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意义。乡村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在迭代升级、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和宣传展示,是“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形成的。乡村是孕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乡村历史文化和当下深化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能为“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力量、增添人文情怀,更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新时代乡风文明,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
把乡村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千万工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迫切。“千万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要再深化提升,就必须着眼于广大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乡村历史文化往往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一大抓手。
结合实际推进乡村历史文化更好融入“千万工程”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在深化推进“千万工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加强系统谋划和布局。
其次,要做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切实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纳入总体规划,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激发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力,留住“乡愁”。要加强对村镇史志、乡村谱牒、乡邦文献、乡贤诗文书画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道古街巷、古桥梁、祠堂戏台、寺观庙宇、古宅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遗存的保护,充分利用祠堂、庙宇、戏台、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建设村镇史馆、纪念馆、陈列馆、乡村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展示馆等。加强农耕文化、乡村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挖掘、整理千百年来流淌于乡野田间、巷弄街头的传说故事,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数字化管理和展示平台,提升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
第三,要更好地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乡村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要把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展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精设文旅线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把抢救、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相结合,复活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传统医药,传承创新传统戏剧曲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开设文化集市,繁荣文化市场。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线上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游览新形式,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培育乡村历史文化“直播秀”,发展“网红经济”“乡愁经济”,赋能相关产业发展。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中国华商研究院)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