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概况 研究团队 研究动态 研究成果
研究动态
智库要闻
专家观点

商道寻旅|穷则思变,改革浪潮起苍黄——《浙商通志》编委会走访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2022-11-25

1676356522604166.jpeg

近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院长、《浙商通志》总编辑陈寿灿教授一行赴台州临海白水洋镇寻访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双港金属薄膜厂。

此次寻访为“商道寻旅”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浙商发展史上首部大型志书《浙商通志》收集优秀浙商的典型案例,多方面、多层次呈现浙商画像,探古寻今,追溯浙商精神之源,传承浙商精神之魂,彰显新时代企业家使命担当。


初到白水洋镇,在时任白水洋镇商会会长、浙江灵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军飞的带领下,陈寿灿教授一行来到了双港金属薄膜厂的旧址。原厂址早已布满了瓦砾断木,只有一根倔强的竹竿上时而迎风而动的红绸带暗示着这里曾经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发展探路人。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潮刚刚冲破桎梏,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临海县双港区经济十分落后,为了改变双港区落后的经济面貌,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双港区区委发动6个公社联办了一个金属薄膜厂,即双港金属薄膜厂。但是该厂在创办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为此,时任双港区书记和副书记的卢凯和王植江带头入股办厂。这一在当时破釜沉舟之举,无形中开创了全国股份合作办企业的先河。双港金属薄膜厂也成为了我国当代股份制企业的先锋者。


政府干部主动入股投资办厂,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浙江日报》就这一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社会大讨论,有的人认为这一行为是滥用资本,无异于资本家的剥削行为,而且还存在权钱交易的风险。有的人则认为这一行为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增加社员收入。

这场大讨论持续了数月之久,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年后,双港金属薄膜厂的所有入股股东都拿到了一倍的红利。


多年以后,《浙江日报》在制作浙江股份合作制系列报道的时候,将双港金属薄膜厂称为“伟大的创举”。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港金属薄膜厂没有存续下去,但是它作为股份合作经济的萌芽,顽强地冒出了头,为我国企业的现代式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