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成长智库论坛|最是情怀动人心——《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背后的故事
9月27日下午,“浙商成长智库论坛”第二讲在浙商研究院大会议室举行,主讲嘉宾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记者何苏鸣,作为《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编写组成员之一,与浙商研究院的青年学子一起分享该书背后的故事及学习感悟。论坛由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吴波主持。
《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共十一个章节,28.8万字,从准备、采写到审校、出版,历时近五年。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在省委领导的亲自指导下,浙报集团总编挂帅,从全集团范围内抽调33名精兵强将组成8个报道组,系统学习,深入采访,倾心写作。浙江日报连续八天以四个整版的规模,推出“溯源新理念 大潮起之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系列大型主题报道。
本书的采写过程中,写作组反复强调贯彻四大理念:一是聚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浙江调研足迹、部署举措、思想理念这条主线;二是精准,书中出现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是采访对象的亲身经历,必须细微细致、准确精确;三是风格,立足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行追踪溯源,前后贯通,上下映带,继往开来;四是语言,重视记录、原汁原味,努力做到真实、平实、朴实。
最是情怀动人心。这是何苏鸣与大家分享采访经历时最深的感触。她谈了三点采访感受:
一是用心捕捉细节,深刻体会到全省上下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
时任省委秘书长张曦,接受采访时专门携带了他在总书记工作期间的工作笔记和之后他自己整理的资料笔记;时任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培民,收到记者列好的采访提纲,无论多晚都会给予非常工整详细的回复;嘉兴殷秀村村民,十多年过去了,村民还是记得当年总书记对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最关心的三件事“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工作有没有着落?退休后有没有保障?”;总书记在淳安下姜村调研时发生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都深深印刻并温暖着下姜人的心。
二是深刻感受习总书记敏锐冷静的思考和居安思危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苦口婆心教育党员干部筑牢道德防线,要“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这和他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党风廉政建设要形成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的第100天,正是浙江省两会召开的那一天,他在绍兴代表团驻地发表讲话:“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自豪而不自满。始终要走好万里长征第一步,始终要有进京赶考的心态。”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
三是深刻感受在浙江工作期间习总书记带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工作一直在创新,包括干部工作的创新、平安浙江的推进、法治浙江的确立等。
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的首次提出而出名的安吉县余村,实际上是2005年习总书记主持的建设“法治浙江”课题的基层调研点,当时调研了法律援助中心。在他的指导推动下,浙江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创新完善,卓有成效。2020年习总书记再次到安吉考察,调研了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简称“矛调中心”)。从学会用法到习惯用法,余村已发展成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还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美丽乡村,无“法”不美。
细节中显真章,平凡中见伟大。何苏鸣还在全书每个章节里面挑选了首次对外公开的细节与学生们分享,带领大家学习这本全景式展现习总书记在浙江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活教材”,一同领略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卓越的政治智慧、高超的战略洞见、真挚的为民情怀和非凡的领袖魅力。
一个多小时时间飞快过去,沉浸在何苏鸣的动情讲述中,一如沐浴着初秋午后的阳光,清朗而温暖。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努力做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把自身成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成为“最好之青年”,成就“中国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