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灿:家风家训的伦理向度与时代价值
家训是家风的核心,家风是家庭伦理文化的体现,家谱则是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呈现的载体。
过去传统中国人的家风家训,被纳入传统道德的谱系当中。这“道德的谱系”,具象化为家谱。现存家谱无确切数字可考,藏于国内外图书馆的估计约在数万种以上。从地区数量上看,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所存家谱数目尤以浙江、江苏最为突出,约占现存谱数的一半以上。已经整理出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总数有1万多条。每部家谱大体由家训、族姓源流、移住始末、朝廷恩荣、祠宇、家墓、官爵、祀田等几方面组成。
浙江历史从5万年前远古的建德人开始,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揭开了文明的篇章;传说舜的后代受封于上虞和余姚,大禹治水在绍兴会盟;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百越文化中心,后来历经春秋时期的越国、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及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当地的家训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浙江积淀出丰厚的家训文化,遍布浙江四面八方。在浙江杭州,有钱氏的家训;在浙江宁波(余姚),有王阳明的家风家训;在浙江温州,有“永嘉学派”的家风家训;在浙江绍兴,有周氏家族(代表人物鲁迅、周恩来等)的家训;在湖州,有吴氏(代表人物吴昌硕)家训;在浙江嘉兴,有许汝霖所立《德星堂家订》为代表的家训;在浙江金华(兰溪),有诸葛家族的家训;在浙江衢州,有“南孔”的家风家训;在浙江台州,有深受济公禅师影响的家风家训;在浙江丽水(青田),有刘伯温的家风家训;在浙江舟山,有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家风,也有董氏家族的家训,等等。如果从姓氏及其中代表人物作一粗略考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家训有:
《钱氏家训》
吴越钱氏家族是指吴越国开创者钱镠及其后裔,钱镠为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国王,对杭州和江浙一代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钱镠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这些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钱氏子孙代代有名人,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谢氏家训》
魏晋时期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古代著名家族陈郡谢氏迁至绍兴一带,浙江谢姓人口逐渐增长,成为谢姓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陈郡谢氏一直以孝悌之精神治家,《谢氏家训》记载着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要言为“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明学术,尚勤俭,明趋向,慎婚嫁,勤祭扫,慎交友,重忍耐,戒溺爱”等。
《王氏家训》
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清乾隆年间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mào]。敦厚退让,积善余庆”,要求子孙以“和”“孝”“ 规”“学”“义”为核心理念来为人处世。
《沈氏家训》
吴兴沈氏是一个隆兴3000年的江南望族,其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出身吴兴沈氏一族的一代辞宗沈约,在金华留下知名的八咏楼,以他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总结提炼的《沈氏家训》共十三则,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叶氏家训》
据《叶氏宗谱》记载:“南阳叶氏,广荫四方,训公始祖,黄南开创。”叶氏子孙人才辈出,如“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南宋大诗人叶绍翁等,背后都延续着“耕读报国”的叶氏家训精髓。叶适世称水心先生,著有《习学记言序目》等。在叶家祖上家训的基础上,叶适等人对家训作了深化,具体为:“敬祖宗、教子孙、睦宗族、勤事业、崇俭朴”等。
《郑氏家训》
郑氏家族从始居祖郑绮开始,以孝义治家,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其族人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同居共食,历宋、元、明三代,最多时达到3000人。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郑氏规范》168条,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传统家法家规的典范之作。这个大家族360多年聚族同居,173位为官者无一贪赃枉法。
郑氏宗祠
《刘氏家训》
刘基,明朝开国元勋,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且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擅诗文,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美誉。刘基家训核心内涵为“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一直为刘氏后人所恪守传承。如今在刘伯温故居入门口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孙、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
《范氏家训》
宁波天一阁历经400多年,是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一生酷爱书籍,搜集图书7万余卷,在家族中营造“诗书传家”的氛围,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对天一阁管理有严格家规:“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yù]者,永摈*[bìn]逐不与祭。”范氏家规的“严”和“守”使得天一阁能绵延数百年而不绝,成为江南的文献重镇。范氏家族人才辈出,成为当地书香世家。
《俞氏家训》
俞樾及俞平伯属德清俞氏,是中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文化世家之一。德清俞氏的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深受此家风熏染的俞樾更是身体力行传承家脉,悉心抚育了孙子俞陛云、重孙俞平伯。而国学大师章太炎、西冷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都是俞樾的弟子。俞平伯深受曾祖父俞樾的治学态度影响,也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要求其子孙恪守家风家训。
《蒋氏家训》
蒋梦麟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所在的余姚兰风蒋氏家族,祖祖辈辈传承着优良的家规家训,其中以宋代御史蒋岘的“四勿”家训最为经典——“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蒋氏家庙叫“四勿祠”,祠内立有“四勿”公碑一块,刻有这十二字家训,至今仍保存完好。
家风家训的伦理向度
在农耕文明时代,家风家训以“德”为“本”,以“家”为“根”。其中贯穿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待,其中蕴藏着如孔子的“仁爱”“忠恕”“君子”,宋明新儒家的“养心”“寡欲”“穷理”“致良知”等伦理思想。浙江家风家训既有与华夏文明相承接的共性,也带有浙江文化之个性。其伦理向度是传承儒学成人之道,以家庭为本位,坚持平民立场,总结历史、期冀未来,在融通儒释道中表达出终极性道德关怀。
“平民”情怀,日常生活的指导 在某种意义上,浙江家风家训具有功利论色彩。但是,这种“功利”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具有平民立场的功利。综合观之,《了凡四训》表达出改造命运的主旨,以及在积德行善过程中实现个体幸福与担当社会责任的统一。也因此,浙江境内的家训少了些贵族气息,多了些“平民”情怀。钱镠本为吴越国王,但他最令人称道的不是让子孙后代享有权力,而是留下了具有“亲民”情怀家风、开启后世门风的宝贵精神遗产。因为“平民”,所以“亲民”。在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立吴越国,晚年作“八训”“遗训”。其中“八训”讲道:“皆民人汗渍辛勤,才得岁岁丰盈。”“遗训”讲道:“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浙江常山(古信安)人袁采对子孙讲道:“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袁氏世范》较多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原生态”,在《治家》篇中,对“防盗”“防火”“防小儿出事” 以及“田产分割与买卖”等事宜大书特书。这不仅反映了宋代士人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也反映出浙江家风家训以“平民”为核心的生活态度,重视日常生活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浙江家风家训中的“事功”,站在大多数平民的立场,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例如,1936年,鲁迅病重时,在散文《死》的篇末写下遗嘱,对当时七岁的周海婴谆谆教诲:“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祖籍浙江绍兴的陶行知,也留下了“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家训。
发扬儒家精神,恪守内在道德义务 浙江家风家训发扬儒家精神及其所倡导的的士大夫品格。岳母刺字,南宋名将岳飞在疆场展现“精忠报国”的家风。岳飞血洒西湖,他的事业为浙江义乌籍的宗泽所继承。宗泽出身耕读人家,在家风熏陶下,养成勤劳俭朴、好学上进、正直刚毅的品格。岳飞、宗泽等正直之士虽或被冤杀,或忧愤至死,但他们的从政之风仍存留人间。在温州永嘉芙蓉村,抗元名将陈虞之的事迹流传千古。当地父老至今将陈虞之的官印、朝笏 *[hù]、圣旨牌等摆在宗祠内供人瞻仰,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业绩。陈氏宗祠有一副楹联云:“河山如许,悲观最伤心,半壁难支,内地变胡尘,只剩芙蓉困铁血;冠带凛然,生气放大胆,戈光祖国,独臣抗元军,先为武汉鼓风潮。” 忠烈之士“文死谏、武死战”的风骨鼓荡在浙江大地,不断发出历史的回响。
在嘉兴海宁,“许老爷卷铺盖进京,卷铺盖还乡”的故事流传了三百多年。当年,许汝霖为教化后代,立下家训《德星堂家订》。其中反对奢靡之风的训诫,足令为政者深省:“一席之设,产费中人;竟日之需,瓶罄半载……午则二簋*[guǐ] 一汤,夜则三菜斤酒。跟随服役者,酒饭之外,勿烦再犒。”如今,海宁以“汇家训文化精粹扬勤政廉洁清风” 为主题,打造成廉政家训文化公园。
《德星堂文集》
注重道德践履,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曾受陆九渊心学影响,不阿权贵,远避权臣刘瑾。可以说,王氏家族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教条、不随波逐流的风尚,以及尊重自我、尊重个性、遵从内心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位日后的心学大师。同理,王阳明视弟子如亲子,视亲子如弟子,将这种家风留给后人和门徒。
王阳明的《示宪儿》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原则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教育孩子要在道德实践中恪守勤学、有志、诚信、节俭、从善、自律等,使这“知行合一”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义理并重 以利养义 纵观中国其他各地家风家训,大都突出道德德性――“义”为先,“罕言利”,甚至耻于言利。在浙江,家风家训尤其突出理智德性――在生活实践中提炼生存智慧,强调“义理并重”“以利养义”。表现在浙商中,浙商注重道德德性,恪守诚信,认为只有拥有道德声誉才能赢得社会信任。譬如,宁波之所以企业家辈出,乃至于被称为商界的“宁波帮”,与“诚招天下客、义聚八方财”的家风家训不无关联。在包玉刚的太祖父(小丝绸商)身上,曾有归还五千两银票的“拾金不昧”故事。于是,诚信成为包家的祖传家训。经由其父包兆龙(鞋帽商)的口耳相传,深深扎根于包玉刚心中,终于造就“世界船王”。
胡庆余堂大厅“真不二价”匾额
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是:天、地、人、神、鬼。他的后代秉承“真不二价”的理念,杭州的胡庆余堂就是历史见证。胡雪岩的传统生存智慧,已经化为“生存之道”――如果说信任可以降低社会成本,那么信义、信念、信仰则可提升财富价值;反之,财富价值的正当使用亦可提升人伦价值。在浙江商品经济发达基础上孕育出的“民信”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家风家训的时代实践
家风家训中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立足本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
树立公民美德精神 修家谱、传家训、弘家风是“追寻美德” 以及美德养成的重要路径。由个人、家庭处推到社会与国家,是树立公民美德的有效路径。我们知道,《了凡四训》提倡以记“功过”的办法进行道德自律――把每天所做的事按照善恶计数,以便“隐恶扬善”“迁善改过”。如今,嘉善县有小学把《了凡四训》的“功过格”修身方法运用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能量少年”评比。
在当代浙江,家风家训也超越了家族意识,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王阳明被后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和“古今完人”。王阳明在家训中所倡导的文武双全、心境高远、忠孝并举等伦理精神,对现代公民德性的养成具有启发意义。
廉政文化的生动教材 优良的家风家训不仅化育出传统社会的能臣大儒,也激励着革命和建设年代的仁人志士。在浙江绍兴,民主革命先驱陶成章的家训“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明礼;做人要与人为善”,由陶成章的长孙公诸于世,启示后人。
浦江县郑氏家族包含由十五世同居历史凝练、积淀而成的,以孝义、廉正、内聚力为核心内容的家族精神特质。其家族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同时也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浙江自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农村文化礼堂,通过传承家风家训等形式,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
培育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浙江通过深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树最美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为建设“两富”“两美”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精神支撑。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课堂”,培育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建构新型村规民约 浙江民间信用道德文化历史悠久。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区分两种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前者是以民风、习俗、惯例、宗教等维系的“乡土社会”,后者是以契约、法规、公共舆论维系的“法理社会”。当前浙江许多地方传承传统家风家训,立足“法治中国”“法治浙江”建设,正在构建新型村规民约。
(作者是浙商研究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