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赣浙两省伦理学会联会暨“学史崇德” 学术研讨会在井冈山召开
10曰16日,第二届赣浙两省伦理学联会暨“学史崇德” 学术研讨会在星火燎原之地江西省井冈山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江西省伦理学会、浙江省伦理学会联合主办,由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承办。江西省伦理学会会长、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教授,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井冈山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上,江西省伦理学会会长曾建平教授致欢迎辞。他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赣浙两省伦理学领域的同仁会师井冈山,不仅呼应了此次伦理学年会 “学史崇德” 的主题,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更具重大意义。赣浙两省不仅在地理、语言上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更在思想上拥有共同的伦理研究基石,赣浙两省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同时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也为新时代道德认知奠定稳固基石,因此,两省更应加强伦理学领域的学术互联互动。
浙江省伦理学会会长陈寿灿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从“科技伦理”到“学史崇德”、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王安石的思想主张到王阳明的伦理思想,赣浙两省伦理学者的互联互动已经构成了伦理学界的一种壮观且具有积极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与伦理现象。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现实,他提出了“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一重要观点。他认为,道德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星火相传背后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是人类新形态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为中国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学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内涵与科学的方法。在道德建设和伦理学建设过程中,要巩固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道德观,目前中国伦理道德所取得的成就均源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理论基石。其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而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精髓与核心。再次,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成绩的重要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同时,陈寿灿教授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还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道德体系。这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现实的重要回应。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的全球价值。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人类文明“西方中心论”,具有鲜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新趋向,阐释文明发展价值新意蕴,提供文明发展新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推进,能够运用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上述道德理想、文化思想、价值主张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还确立并有效实施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官德建设与反腐败相统一”、“重视公民道德建设”、“重视师德建设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等道德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强调“学史崇德”对于中国伦理学建设就更有深远意义。
大会上,陈寿灿教授还作了题为“浙江传统家训的历史镜像与时代价值”的主旨发言。陈寿灿教授提出,家风的变化与发展是伴随着文化的变化与发展而进行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宋室南迁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两浙为中心的江浙地带迅速崛起为当时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中心地带,这也造就了宋明理学与心学在江南的兴起与发展,继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道德伦理的转型。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浙东学派与王阳明为代表的原创性思想高峰的形成,在浙地形成了“既重事功之实、又具理性之美”的意识型态与文化转型,这标志着浙学的形成,同时也激发了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在浙学学术传统这种大传统的影响与渗透下,同时结合浙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浙江家训这种小传统也逐渐形成,并伴随着大传统的发展在宋元以后共同达到高峰。陈寿灿教授在梳理了浙江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家训后,提出浙江传统家训在新时代下对于树立公民美德精神、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培育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次大会还开展三场分论坛学术交流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建党精神及伦理学”、“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 、“新时代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三大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与互动。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就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伦理维度、伦理意义、和新时代下的新贡献进行讨论,也对新冠疫情后社会伦理反思展开交流。在伦理道德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层面,有多位学者借鉴了定量的研究方法,这不仅在伦理道德研究上进行了方法创新,还为伦理道德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开展的多重逻辑、在青少年群体中如何常态化和制度化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及其现实价值和实现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