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员在《中国工业经济》发文《银行业外资开放与中国企业创新陷阱破解》
近日,我院诸竹君副研究员等撰写的论文《银行业外资开放与中国企业创新陷阱破解》在《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10期发表。
该文指出,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创新是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中国在创新数量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是呈现创新质量不高、核心专利缺乏、知识产权贸易逆差率较高等显著特征,中国所面临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陷阱问题日益凸显。
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是推动实体经济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是以银行业为主导,在国内银行业信贷“脱实向虚”和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显著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银行业外资开放更好地利用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破解中国企业创新陷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银行业外资开放能否促进下游企业创新?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理论上,企业创新需要克服一定的固定成本,外资银行进入能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创新水平?银行业外资进入能否发挥“鲇鱼效应”促进银行业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降低下游企业创新的融资成本和融资约束水平?外资银行能否利用其国际经营网络优势降低国内企业的贸易成本,从而增加国内企业出口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外资银行进入能否影响下游行业内企业进入和退出进而改变行业内竞争程度,形成创新的“竞争逃避效应”?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探究银行业开放的创新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专利匹配数据,揭示了银行业外资开放影响下游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总体上,银行业外资开放对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具体而言:数量方面,银行业外资开放提升了企业专利申请量,对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正向影响显著,对外观设计专利无明显影响;质量方面,银行业外资开放显著提升了专利被引量、专利通用性和原创性等创新质量指标。这表明银行业外资开放对中国企业“重数量轻质量”的创新陷阱破解效果明显。
第二,机制方面,银行业外资开放主要通过正向成本节约效应、贸易促进效应和负向行业内竞争效应影响下游工业创新,总效应与外资银行 进入程度呈倒“U”型关系,样本期内仍处于正向效应区间。具体而言:成本节约效应指上游银行业外资开放通过显著降低下游工业企业可变成本提升了生产率水平,使更多企业具备克服较高创新固定成本的能力;贸易促进效应指外资银行利用其国际经营网络优势和信息搜寻优势降低了中国企业贸易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出口进而形成市场规模效应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内竞争效应是指外资银行进入加剧行业内企业进入和退出,增强了行业内竞争程度,行业内竞争程度受技术差距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负向的“竞争挤出效应”。
第三,异质性方面,外资银行母国与中国文化和制度距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中等生产率中小企业和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大行业正向效应更强。具体而言:外资银行母国与中国文化和制度距离越远越不利于外资银行克服与下游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不利于外资银行提升服务下游工业企业质量;银行业外资开放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中小型企业中等生产率数量较多,且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对银行业间接融资依赖度较高,因而外资银行开放对中小企业和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大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正向创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