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概况 研究团队 研究动态 研究成果
浙商动态
浙商动态

浙商海外务农“水土不服”

2011-01-17

        在“老外”家门口种菇,一度是浙江省磐安县津津乐道的话题。时至今日,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包金亮感到这事不是那么简单。

  “去年公司组织过多批技术员工申请签证,到海外种菇,但是签下来的员工寥寥无几,甚至出现十几个技术员工申请签证,却没有一个员工成功签证的情况。”包金亮1月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包金亮2003年就尝试在日本等地种蘑菇。从去年开始,他已经结束了海外种地的运营模式,而是和海外的销售商合作,“一个经销商我们只派一个技术员去指导业务,其他的员工由当地的销售商负责,虽然没有自己种菇的利润高,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目前,已有50万浙商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承包土地面积300余万亩;跨省承包5000万亩土地进行务农开发,已超浙江全省的耕地面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片跃跃欲试的投资热潮背后存在不少隐忧。

  生意出国了,技术人员难出去

  有“中国香菇之乡”之称的磐安县,全年鲜菇出口量占全国的1/3。包金亮是较早一批做香菇出口的经销商之一。

  “现在正是韩国、日本香菇销售旺季,上等品的价格达到了100元/斤,最便宜的菇价格也能够达到20—30元/斤,这比国内的价格高几倍。”包金亮表示,在国内市场上,同等鲜菇的价格只能在3—8元/斤不等。

  “去做海外市场!”价格的极大利差刺激包金亮的神经,但是若是以鲜菇出口海外的话,往往会遭受“绿色壁垒”的冲击,口岸检验非常严格,而且鲜菇途中的运输时间太长,到了目的地,已经坏了一大半,而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国出口到海外的鲜菇,价格比当地的菇低了一半还要多。

  在日本学习了三年种菇技术的包金亮摸着石头过河,开始尝试直接在韩国当地种菇。“前期培植菌棒需要的员工较多,我们就在国内培植好菌棒,然后发货到海外”。

  “菌棒属于原材料,通关比香菇方便,虽然也要注意货柜的通风、温度等问题,但是比直接出口香菇容易得多,而且价格和海外当地的价格相差无几。”包金亮告诉记者。

  按照当时的计划,他准备2010年能够在韩国达到年产袋料1000万袋的规模,占领韩国鲜菇一半以上的市场。

  但是技术人员签证问题却让包金亮的计划搁浅。

  年产袋料1000万袋的规模,需要几百个技术员工,但是几年下来,包金亮派遣世界各地的员工只有40—50人,他也考虑在当地聘请技术人员,但这样将增加一大笔工资开销,包金亮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从中国出去的技术员每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请中国留学生的工资要1万元,而聘请海外当地人每个月的工资达到了2万元,这笔巨大的开支是企业无法承担的。”包金亮告诉记者。从自己种地到技术合作

  目前,包金亮开始了全新的业务模式,那就是和当地的经销商合作,由当地人来管理,包金亮在每个经销处派送一名员工去指导技术。合作的模式是由包金亮提供原材料和技术,当地人提供人工与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配套设施。

  “利润一般五五分成,这样的模式虽然没有自己种菇好,但有总比没有强。”包金亮告诉记者。

  原先只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做生意的包金亮目前开拓了新市场,已经陆续在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销售香菇。

  “在新开拓的市场种地更是不可能,现在公司只是把菌棒卖给市场的经销商。考虑到运送菌棒的时间较长,我们只是冬天接一些订单,而且还要控制规模。”包金亮告诉记者。

  海外投资农业是“走出去”的一条新路,但风险与之并存。

  在海外已经种了8年菇的包金亮虽然已经熟悉了种菇的各个环节,但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毕竟有所不同,在运送菌棒到国外时,他就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法令而遭受了损失。

  “每个国家对于能进口的菌类限定有所不同,以前我们出口了一个货柜的杏鲍菇到新西兰,里面装有1.5万袋菌棒,但是当地刚下规定,限定此种菌类入境,这些货只能是就地销毁。”包金亮表示。

  10年前,中国就有一批涉农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农业,但是有部分企业以失败而告终。这包括在俄罗斯投资的虹丰粮油集团,还有在美国投资花卉市场的乐清市鸿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业内专家指出,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发展农业的路上面临着重重考验。目前中国海外农业投资项目规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强,项目自身的可持续性不足,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0多家,投资金额达153亿元,投资地区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祝晓莲表示,中国在海外进行大宗商品收购的浪潮不断高涨,但相对于全球能源和金属市场等领域,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农业及食品市场的步伐依然迟缓,中国农业企业缺乏境外投资经验和研发本土化等配套措施,是众多企业投资海外农业受挫的主要原因。

来源: 中国企业报 作者: 编辑: 徐光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列表页